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沈费伟,刘祖云.乡村复兴视阈下村民参与型土地利用规划模式研究——以浙北D村为例[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6):82-92.
[2] 肖唐镖.乡村建设:概念分析与新近研究[J].求实,2004(1):88-91.
[3] 项继权.中国农村社区及共同体的转型与重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2-9.
[4] 温铁军.中国大陆的乡村建设[J].开放时代,2003(2):29-38.
[5] 沈费伟,刘祖云.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分析——基于有限政府的视角[J].长白学刊,2012(5):63-69.
[6] 刘志伟.中国农村新社区建设:21世纪的中国乡村再造[J].理论与改革,2004(3):67-70.
[7] 贺雪峰.乡村建设重在文化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5(10):10-11.
[8] 赵霞.传统乡村文化的秩序危机与价值重建[J].中国农村观察,2011(3):80-86.
[9] 于法稳.美丽乡村建设应化解供求矛盾[J].国家治理,2015(1):38-41.
[10] 郑杭生.重建社会信任——从武汉"家园建设行动计划"看"新农村建设"[J].学习与实践,2006(3):79-82.
[11] 赵晨.要素流动环境的重塑与乡村积极复兴——"国际慢城"高淳县大山村的实证[J].城市规划学刊,2013(3):28-35.
[12] 张京祥,申明锐,赵晨.超越线性转型的乡村复兴——基于南京市高淳区两个典型村庄的比较[J].经济地理,2015(3):1-8.
[13]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27-28.
[14] 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72.
[15] 宣朝庆.地方精英与农村社会重建——定县实验中的士绅与平教会冲突[J].社会学研究,2011(4):90-104.
[16] 沈费伟,刘祖云.中国乡村复兴研究:学术进展与未来走向[J].领导科学,2016(23):12-15.
[17] 沈费伟,刘祖云.发达国家乡村治理的典型模式与经验借鉴[J].农业经济问题,2016(9):93-102.
[18] 邹晓红,尹奎杰,李娟.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权益的保障[J].安徽农业科学,2011(30):38-39.
[19] 胡乐明,杨静.保障农民权益:理论依据、保护原则与路径选择[J].山东社会科学,2009(9):61-64.
[20] 崔金云.合法性与政府权威[J].北京大学学报,2003(S1):65-70.
[21] 刘祖云,武小龙.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逻辑重塑——中央、地方与民众的衔接[J].甘肃社会科学,2014(6):11-15.
[22] 顾益康,邵峰.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J].中国农村经济,2003(1):20-26.
[23] 陈秋红,于法稳.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与实践进展综述[J].学习与实践,2014(6):107-116.
[24] 吴理财,吴孔凡.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基于安吉、永嘉、高淳、江宁四地的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