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贺雪峰.派性、选举与集体经济[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3(2).
[2] 卢福营.群山格局:社会分化视野下的农村社会成员结构[J].学术月刊,2007(11).
[3] 卢福营.派系竞争:嵌入乡村治理的重要变量[J].社会科学,2011(8).
[4] 贺雪峰.乡村选举中的派系与派性[J].中国农村观察, 2001(4).
[5] 吴思红.村"两委"选举中派系贿选现象[J].政治学研究,2015(1).
[6] 谭林丽.派性政治[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5.
[7] 胡筱琴.从形式代表到实质代表:中国民主党派代表性问题探讨[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6).
[8] Pitkin H. The Concept of Representation[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7.
[9] 徐理响.代表性与民主性:中国共产党对人大代表选举的认知与实践[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
[10] 麦克亚当.斗争的动力[M].李义中,屈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340.
[11] 张乾友.超越对抗政治——对代表性原则的反思[J].江苏社会科学,2015(4).
[12] 刘莉芬,刘锐.宗族离散、治权弱化与农民集体上访[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13]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7.
[14] 徐勇.圈子[J].开放时代,2002(1).
[15] 毛寿龙.政治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67.
[16] 田先红.阶层政治与农民上访的逻辑[J].政治学研究,2015(6).
[17]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M].曹沛霖,郑世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02.
[18] 刘锐.富人治村的逻辑与后果[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19] 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王列,赖海榕,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217.
[20] 贺雪峰.小农立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213-215.
[21] 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等,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64-70.
[22] 罗家德,孙瑜.自组织运作过程中的能人现象[J].中国社会科学,2013(10).
[23] 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J].社会学研究,2004(5).
[24] 仝志辉.农民选举参与中的精英动员[J].社会学研究,2002(1).
[25] 博顿莫尔.精英与社会[M].香港:社会理论出版社,1990.
[26] 罗伯特达尔."谁管理?"[M]//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407.
[27] 卡尔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82.
[28] 汪晖.代表性断裂与"后政党政治"[J].开放时代,2014(2).
[29] 王绍光.毛泽东的逆向政治参与模式[J].学习月刊,2009(12).
[30] Ernest B. Reflctions on Government[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2:179-181.
[31] 汪晖."后政党政治"与中国的未来选择[J].文化纵横,2013(1).
[32] 林尚立.基层组织:执政能力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资源[J].理论前沿,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