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Duncan O D. A Socioeconomic Index for All Occupations[M]//Reiss A J. Occupations and Social Status. New York:Wiley,1961:109-138.
[2] 蔡禾,赵钊卿.社会分层研究:职业声望评价与职业价值[J].管理世界,1995(4):191-197.
[3] 李强.转型时期冲突性的职业声望评价[J].中国社会科学,2000(4):100-111,206.
[4] 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职业声望与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量[J].社会学研究,2005(2):74-102,244.
[5] 仇立平.回到马克思:对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反思[J].社会,2006(4):23-42,206.
[6] 苑国华.论"库拉圈"理论及其人类学意义[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74-77.
[7] 彼得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144-149.
[8] 杜鹏."面子":熟人社会秩序再生产机制探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63-72,147-148.
[9] 布迪厄.实践感[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3:86-89.
[10]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M].李猛,李康,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53-57.
[11] 谢立中.超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二元对立——"社会互构论"理论意义浅析[J].社会学研究,2015(5):13-23,242.
[12] 马塞尔莫斯.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M].汲喆,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50-152.
[13] 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30-134.
[14]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8-25.
[15] 陈柏峰.熟人社会:村庄秩序机制的理想型探究[J].社会,2011(1):223-241.
[16] 贺雪峰.农民价值观的类型及相互关系——对当前中国农村严重伦理危机的讨论[J].开放时代,2008(3):51-58.
[17] 贺雪峰.论半熟人社会——理解村委会选举的一个视角[J].政治学研究,2000(3):61-69.
[18] 吴重庆.无主体熟人社会[J].开放时代,2002(1):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