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陆娅楠.2018年农村减贫1386万人[N].人民日报,2019-02-16.
[2] 张志胜.精准扶贫领域贫困农民主体性的缺失与重塑——基于精神扶贫视角[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72-81.
[3] 薛刚.精准扶贫中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作用及其激发对策[J].行政管理改革,2018(7):51-55.
[4] 原贺贺.贫困村识别的基层政府治理理性解构——以中原M县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8-28,155-156.
[5] 周晶晶,朱力.精准扶贫视野下的农村社会治理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98-105.
[6] 李永芳.中国社会建设的改革进程、特点和经验[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24-34.
[7] 杨宜勇,黄燕芬.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建设的新思路、新成就[J].社会学研究,2017(6):35-43,242-243.
[8] 程国花.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的新理念、新实践与新方向[J].社会主义研究,2017(4):15-21.
[9] 孙兆霞.脱嵌的产业扶贫——以贵州为案例[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3):14-21.
[10] 左停,徐卫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反贫困的经验与启示[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92-99,2.
[1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12] 刘磊.精准扶贫的运行过程与"内卷化"困境——以湖北省W村的扶贫工作为例[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6(4):5-12.
[13] 葛志军,邢成举.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57-163.
[14] 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6):78-81.
[15] 汪三贵,Albert Park,Shubham Chaudhuri,等.中国新时期农村扶贫与村级贫困瞄准[J].管理世界,2007(1):56-64.
[16] 徐明强,许汉泽.新耦合治理:精准扶贫与基层党建的双重推进[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82-89.
[17] 折晓叶,陈婴婴.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1(4):126-148,223.
[18] 王宇,李博,左停.精准扶贫的理论导向与实践逻辑——基于精细社会理论的视角[J].贵州社会科学,2016(5):156-161.
[19] 王晓毅.绿色减贫:理论、政策与实践[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28-35.
[20] 孙志平,李亚楠,李鹏,等.非贫困村喊饿,非贫困户叫屈——"两个不平衡"拉响脱贫攻坚新警报[EB/OL].(2018-01-25).https://mp.weixin.qq.com/s/IybMZwI20_E0bVTW-Yy\\1XA.
[21] 刘书云,张斌.脱贫攻坚中,"给"出来的社会矛盾不容忽视[EB/OL].(2018-08-09).https://mp.weixin.qq.com/s/A0sA9lO1BJbZHLjo8IxsLA.
[22] 豆书龙,叶敬忠.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机衔接及其机制构建[J].改革,2019(1):19-29.
[23] 叶敬忠,张明皓,豆书龙.乡村振兴:谁在谈,谈什么?[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