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齐红倩,李志创.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消费影响的时变特征研究[J]. 农业技术经济,2018(3):110-121.
[2] 何婧,田雅群,刘甜,等. 互联网金融离农户有多远——欠发达地区农户互联网金融排斥及影响因素分析[J]. 财贸经济,2017, 38(11):70-84.
[3] 张辉,白长虹,李储凤. 消费者网络购物意向分析——理性行为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的比较[J]. 软科学,2011, 25(9):130-135.
[4] Wolfinbarger M, Gilly M C. Shopping Online for Freedom, Control, and Fun[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001, 43(2):34-55.
[5] 何其帼,林梅华. 网上购物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经济管理,2006,28(10):44-49.
[6] 赵冬梅,纪淑娴. 信任和感知风险对消费者网络购买意愿的实证研究[J]. 数理统计与管理,2010, 29(2):305-314.
[7] 常亚平,朱东红,张金隆. 影响消费者重复网上购物行为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电子商务环境和网络商店因素的数据分析[J]. 管理评论,2009,21(4):65-71.
[8] 刘电威. 消费者网上购物决策的关键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创新扩散理论[J]. 科技管理研究,2014, 34(5):175-179.
[9] 徐志刚,周宁,易福金. 农村居民网络购物行为研究——对城镇化消费示范效应假说的检验[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17(1):15-23.
[10] 韩飞燕,李波. 电商平台制度创新对贫困县农民的网购意愿影响研究——采用接受度与感知风险的中介作用[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18(5):17-27.
[11] 谢平,邹传伟. 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 金融研究,2012(12):11-22.
[12] 吴晓求. 互联网金融:成长的逻辑[J]. 财贸经济,2015(2):5-15.
[13] 尹志超,张号栋. 金融可及性、互联网金融和家庭信贷约束——基于CHFS数据的实证研究[J]. 金融研究,2018(11):188-206.
[14] 李继尊. 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思考[J]. 管理世界,2015(7):1-7,16.
[15] 马德功,韩喜昆,赵新. 互联网消费金融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促进作用研究[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7,37(9):19-27.
[16] Tufano P. Consumer finance[J]. Annual Review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9, 1(1):227-247.
[17] 何婧,李庆海. 数字金融使用与农户创业行为[J]. 中国农村经济,2019(1):112-126.
[18] 冷晨昕,陈前恒. 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互联网金融使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财贸研究,2017,28(11):42-51.
[19] 董晓林,石晓磊. 信息渠道、金融素养与城乡家庭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接受意愿[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18(4):114-123.
[20] 崔海燕. 互联网金融对中国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2016(1):162-166.
[21] 张李义,涂奔. 互联网金融对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差异化影响——从消费金融的功能性视角出发[J]. 财贸研究,2017,28(8):70-83.
[22] 秦芳,吴雨,魏昭. 网络购物促进了我国家庭的消费吗——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的经验证据[J]. 当代经济科学,2017, 39(6):104-114,126.
[23] 凌炼,龙海明. 消费金融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机制分析[J]. 求索,2016(5):78-82.
[24] 李炳,赵阳. 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J]. 财经科学,2014(8):21-28.
[25] 王健辉,李永壮,李辉,等. 网络理财工具对消费者网络再次使用意愿的影响研究——以余额宝为例的实证研究[J]. 宏观经济研究,2015(8):15-28.
[26] Heckman J J, Vytlacil E J. Econometric Evaluation of Social Programs[J]. Handbook of Econometrics, 2007, 6(1):4780-4874.
[27] Rosenbaum P R, Rubin D B. Constructing a Control Group Using Multivariate Matched Sampling Methods that Incorporate the Propensity Score[J]. American Statistician, 1985, 39(1):33-38.
[28] 陈强. 高级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9] Rosenbaum P R, Rubin D B. The Central Role of the Propensity Score in Observational Studies for Causal Effects[J]. Biometrika, 1983, 70(1):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