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邢成举.压力型体制下的"扶贫军令状"与贫困治理中的政府失灵[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5):65-73,155-156.
[2] 李小云,许汉泽.2020年后扶贫工作的若干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1):62-66,149-150.
[3] 邢成举,李小云.超越结构与行动: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经验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8(11):32-47.
[4] 李小云,于乐荣,唐丽霞.新时期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及其治理[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35-41.
[5] 郑辛,谭诗斌.中国农村减贫的增长与分配因素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16):93-95.
[6] 鲜祖德,王萍萍,吴伟.中国农村贫困标准与贫困监测[J].统计研究,2016,33(9):3-12.
[7] 李小云.冲破"贫困陷阱":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14):6-13.
[8] 谷树忠.贫困形势研判与减贫策略调整[J].改革,2016(8):65-67.
[9] 张琦.减贫战略方向与新型扶贫治理体系建构[J].改革,2016(8):77-80.
[10] 左停.反贫困的政策重点与发展型社会救助[J].改革,2016(8):80-83.
[11] 韩俊.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若干问题的分析思考[J].行政管理改革,2016(8):4-11.
[12] 毕洁颖,黄佳琦.农户多维贫困测量及2020年后展望[J].农业展望,2017,13(1):13-18.
[13] 邢成举.结构性贫困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及其破解——基于豫西元村的研究[J].中州学刊,2017(2):42-47.
[14] 魏后凯.2020年后中国减贫的新战略[J].中州学刊,2018(9):36-42.
[15] 汪三贵,曾小溪.后2020贫困问题初探[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0(2):7-13,89.
[16] 郑长德.2020年后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的思路与路径研究[J].民族学刊,2018,9(6):1-10,95-97.
[17] 白增博,孙庆刚,王芳.美国贫困救助政策对中国反贫困的启示——兼论2020年后中国扶贫工作[J].世界农业,2017(12):105-111.
[18] 周扬,郭远智,刘彦随.中国县域贫困综合测度及2020年后减贫瞄准[J].地理学报,2018,73(8):1478-1493.
[19] 孙久文,李星.攻坚深度贫困与2020年后扶贫战略研究[J].中州学刊,2019(9):67-73.
[20] 王一.后2020"参与式"反贫困路径探索[J].社会科学战线,2019(5):237-246.
[21] 李小云,陈邦炼,唐丽霞.精准扶贫:中国扶贫的新实践[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9,23(5):80-91.
[22] 李小云,于乐荣,唐丽霞.新中国成立后70年的反贫困历程及减贫机制[J].中国农村经济,2019(10):2-18.
[23] 高晓兰,刘晓静,王争亚.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脱贫攻坚的协同推进:必要性、内容与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9(28):20-22.
[24] 徐晓军,张楠楠.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对接:逻辑转换与实践路径[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7(6):101-108.
[25] 胡钰,付饶,金书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中的生态环境关切[J].改革,2019(10):141-148.
[26] 汪三贵,冯紫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逻辑关系、内涵与重点内容[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5):8-14,154.
[27] 高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逻辑关系及政策安排[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5):15-23,154-155.
[28] 叶敬忠,豆书龙,张明皓.精准脱贫与社会建设的有机衔接:理论逻辑、实践困境与路径选择[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5):1-7,154.
[29] 左停,刘文婧,李博.梯度推进与优化升级: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21-28,165.
[30] 边慧敏,张玮,徐雷.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2019(4):40-46.
[31] 邢成举,罗重谱.乡村振兴:历史源流、当下讨论与实施路径——基于相关文献的综述[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5):8-17.
[32] 唐任伍.贫困文化韧性下的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特征及其治理[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55-63.
[33] 王锴.以相对贫困来看城市贫困:理念辨析与中国实证[J].北京社会科学,2019(7):74-83.
[34] 高强,孔祥智.论相对贫困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之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1-9.
[35] 何秀荣.改革40年的农村反贫困认识与后脱贫战略前瞻[J].农村经济,2018(11):1-8.
[36] 桂华.相对贫困与反贫困政策体系[J].人民论坛,2019(7):60-61.
[37] 邢成举,赵晓峰.论中国农村贫困的转型及其对精准扶贫的挑战[J].学习与实践,2016(7):116-123.
[38] 李实,John Knight.中国城市中的三种贫困类型[J].经济研究,2002(10):47-58,95.
[39] 黄征学,高国力,滕飞,等.中国长期减贫,路在何方?——2020年脱贫攻坚完成后的减贫战略前瞻[J].中国农村经济,2019(9):2-14.
[40] 邢成举,李小云,张世勇.转型贫困视角下的深度贫困问题研究——以少数民族深度贫困村为例[J].民族研究,2019(2):52-63,140-141.
[41] 郑秉文."后2020"时期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9(9):17-25.
[42] 左停,徐卫周.综合保障性扶贫:中国脱贫攻坚的新旨向与新探索[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40(3):36-44,213.
[43] 左停,徐加玉,李卓.摆脱贫困之"困":深度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减贫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2):35-44,158.
[44] 于乐荣.影响贫困农户脱贫的动力及能力因素——基于河南X县实地调查数据[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3):9-17,155.
[45] 吴国宝.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成就及经验[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6):17-30,157-158.
[46] 陈宗胜,沈扬扬,周云波.中国农村贫困状况的绝对与相对变动——兼论相对贫困线的设定[J].管理世界,2013(1):67-75,77.
[47] 李炳炎,王冲.包容性增长:基于相对贫困视角下的探析[J].探索,2012(6):87-92.
[48] 李小云.2020年后农村减贫需要由"扶贫"向"防贫"转变[J].农村工作通讯,2019(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