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汤玉权, 徐勇. 回归自治:村民自治的新发展与新问题[J]. 社会科学研究, 2015(6):62-68.
[2] 邓大才. 村民自治有效实现的条件研究——从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视角来考察[J]. 政治学研究, 2014(6):71-83.
[3] 白雪娇. 规则自觉:探索村民自治基本单元的制度基础[J]. 山东社会科学, 2016(7):41-47.
[4] 李鹏飞. 社会联结:探索村民自治基本单元的关系基础[J]. 求实, 2017(9):69-82.
[5] 刘思. 权力与权威: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基本单元的组织基础[J]. 东南学术, 2017(6):45-50.
[6] 张茜, 李华胤. 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单元的讨论与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1(4):49-55.
[7] 唐鸣. 从试点看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对国家层面24个试点单位调研的报告[J]. 中国农村观察, 2020(1):2-16.
[8] 郝亚光, 徐勇. 让自治落地:厘清农村基层组织单元的划分标准[J]. 探索与争鸣, 2015(9):52-56.
[9] 邓大才. 有效参与:实现村民自治的递次保障[J]. 财经问题研究, 2019(4):3-11.
[10] 唐京华, 张雷. 村民自治单元下沉的价值与困境——黑龙江省方正县试点调查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1(1):118-124.
[11] 韩瑞波. 替代抑或协助:村民理事会运作的差异化分析——基于广东英德和湖南浏阳的案例比较[J].深圳社会科学, 2021, 4(2):85-92.
[12] 邓大才. 利益、制度与有效自治:一种尝试的解释框架——以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为研究对象[J].东南学术, 2018(6):56-63.
[13] 邓大才, 唐丹丹. 程序性自治:村民自治有效实现的规则基础[J]. 学术界, 2019(4):31-37.
[14] 黄君录. 协商民主的地方治理模式及其内生机制——基于村民自治地方经验的四种模式[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9(4):69-77.
[15] 邓大才. 均衡行政与自治:农村基本建制单位选择逻辑[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9, 23(1):35-42.
[16] 李华胤. 走向治理有效:农村基层建制单元的重组逻辑及取向——基于当前农村"重组浪潮"的比较分析[J].东南学术, 2019(4):89-97.
[17] 肖滨, 方木欢. 寻求村民自治中的"三元统一"——基于广东省村民自治新形式的分析[J]. 政治学研究, 2016(3):77-90.
[18] 徐勇, 周青年. "组为基础, 三级联动":村民自治运行的长效机制——广东省云浮市探索的背景与价值[J].河北学刊, 2011, 31(5):96-102.
[19] 摩尔根.古代社会(下册)[M].杨东莼, 马雍, 马巨,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7:234.
[20] 李华胤. 乡村振兴视野下的单元有效与自治有效:历史变迁与当代选择[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9(3):55-62.
[21] 邓大才. 产权单位与治理单位的关联性研究——基于中国农村治理的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 2015(7):43-64.
[22] 许宝君. 我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单元重构——兼对"自治单元下沉"论的反思[J].东南学术, 2021(1):95-105.
[23] 刘春荣. 国家介入与邻里社会资本的生成[J].社会学研究, 2007, 22(2):60-79.
[24] 赵秀玲. "微自治"与中国基层民主治理[J].政治学研究, 2014(5):51-60.
[25] 梁贤艳, 江立华. 自治单元下沉背景下的城市社区"微自治"研究——以J小区从"点断"到"全覆盖"自治的内生探索为例[J]. 学习与实践, 2017(8):98-105.
[26] 叶敏. 社区自治能力培育中的国家介入——以上海嘉定区外冈镇"老大人"社区自治创新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5(3):10-18.
[27] 贺雪峰.治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307.
[28] 唐鸣, 陈荣卓.论探索不同情况下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14(2):3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