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易靖茗."2014海峡两岸社区共同缔造论坛"在厦门海沧举行[J].台声,2014(4):13.
[2] 李敢."社区总体营造":理论脉络与实践[J].中国行政管理,2018(4):51-56.
[3] 曾旭正.台湾的社区营造[M].台北:远足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
[4] 彭永庆.社区营造与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建设[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3):121-131.
[5] 罗康隆.社区营造视野下的乡村文化自觉——以一个苗族社区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5(5):37-42.
[6] 王桂亭.台湾社区营造政策20年发展刍议[J].台湾研究集刊,2016(1):95-102.
[7] 罗家德,帅满.社会管理创新的真义与社区营造实践——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罗家德教授访谈[J].社会科学家,2013(8):1-4.
[8] 陈振华,闫琳.台湾村落社区的营造与永续发展及其启示[J].中国名城,2014(3):17-23.
[9] 谈志林.论村治再造与我国和谐村治的构建[J].浙江社会科学,2006(6):93-98.
[10] 张国芳,蔡静如.社区赋权视角下的乡村社区营造研究——基于宁波奉化雷山村的个案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18(1):91-101.
[11] 陈统奎.再看桃米:台湾社区营造的草根实践[J].南风窗,2011(17):58-61.
[12] 陈可石,高佳.台湾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的乡村复兴模式研究——以台南市土沟村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2):57-63.
[13] 谢涤湘,范建红,常江.从空间再生产到地方营造:中国城市更新的新趋势[J].城市发展研究,2017,24(12):110-115.
[14] 吴志宏,吴雨桐,石文博.内生动力的重建:新乡土逻辑下的参与式乡村营造[J].建筑学报,2017(2):108-113.
[15] 李敢,余钧.空间重塑与村庄转型互动机制何以构建[J].城市规划,2019,43(2):67-73,98.
[16] 蔡静诚,熊琳."营造"社会治理共同体——空间视角下的社区营造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20(4):103-110.
[17] 香泉镇志编纂委员会.香泉镇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7:7.
[18] 刘祖云,刘传俊.后生产主义乡村:乡村振兴的一个理论视角[J].中国农村观察,2018(5):2-13.
[19] 陶玉霞.乡村旅游需求机制与诉求异化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15,30(7):37-48.
[20] Cloke P. Country Backwater to Virtual Village? Rural Studies and "the Cultural Turn"[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1997,13(4):368.
[21] 余斌,卢燕,曾菊新,等.乡村生活空间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2017,37(3):375-385.
[22] 李蕾蕾.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空间认知过程与规律[J].地理科学,2000(6):563-568.
[23] 克利福德·格尔茨.地方知识[M].杨德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261.
[24] 西村幸夫.再造魅力故乡——日本传统街区重生故事[M].王惠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5]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
[26] 路璐,朱志平.历史、景观与主体: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乡村文化空间建构[J].南京社会科学,2018(11):115-122.
[27] 高建平.美学的围城:乡村与城市[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5):34-44.
[28] 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25.
[29] 晏辉.当代生活世界的价值哲学批判[J].江海学刊,2004(1):5-10,222.
[30] 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M]高铦,温平,李继红,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8.
[31] 赵丽娜,马涛.乡村振兴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基于资本逻辑反思和美好生活创造的思考[J].求是学刊,2018,45(4):1-9,174.
[32] 夏铸九.台湾的社区营造: 地方自主性和社区参与[J].城市与设计,1999(9):175-185.
[33] 赵娜.创新社会治理与社区文化建设——基于"清河实验"项目的一些思考[J].民俗研究,2017(1):138-142,160.
[34] 牛君.台湾社区营造政策及其对大陆社区治理的启示[J].岭南学刊,2017(5):107-113.
[35] 任文启.社区治理抑或社区营造:"三社联动"的理论脉络与实践反思[J].社会建设,2017,4(6):16-28,65.
[36] 陈望衡.再论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J].学术月刊,2015,47(11):118-126.
[37] 齐骥."两山"理论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实现及文化启示[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45-155.
[38] 陈望衡.环境美学是什么?[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7(1):101-103.
[39] 范玉刚.乡村文化复兴视野中的乡愁美学生成[J].南京社会科学,2020(1):12-19.
[40] 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胡景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62.
[41] 费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2] 阿兰纳·伯兰德,朱健刚.公众参与与社区公共空间的生产——对绿色社区建设的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4):118-136,2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