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叶兴庆. 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J].经济研究, 1997, 32: 57-62.
[2] 渠敬东. 项目制: 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J].中国社会科学, 2012(5): 113-130.
[3] 桂华. 项目制与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分析——以农地整治为例[J].政治学研究, 2014(4): 50-62.
[4] 王海娟. 项目制与农村公共品供给"最后一公里"难题[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4): 62-67.
[5] 折晓叶, 陈婴婴. 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 2011(4): 126-148.
[6] 罗兴佐.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与效率[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3:21-24.
[7] 杜春林, 张新文. 从制度安排到实际运行: 项目制的生存逻辑与两难处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5(1): 82-88.
[8] 田孟. 发挥民主的民生绩效——村级公共品供给的制度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 2019(7): 109-124.
[9] 李祖佩. 论农村项目化公共品供给的组织困境及其逻辑——基于某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经验的实证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2(3): 8-16.
[10] 贺雪峰,罗兴佐.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均衡[J].经济学家, 2006(1): 62-69.
[11] 杜姣. 村治主体的缺位与再造——以湖北省秭归县村落理事会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17(5): 32-45.
[12] 周黎安.行政发包制[J].社会,2014, 34(6): 1-38.
[13] 郭亮.土地征收中的"行政包干制"及其后果[J].政治学研究, 2015(1): 114-125.
[14] 安永军.农村公共品供给中的"市场包干制":运作模式与实践逻辑[J].中国农村经济, 2020(1): 36-47.
[15] 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16] 杨弘,郭雨佳. 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化发展的困境与对策——以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完善为视角[J].政治学研究, 2015(6): 20-27.
[17] 易卓. 党建嵌入乡村治理的组织路径创新——基于某省Z镇党建示范区的实证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0, 11(1): 102-110.
[18] 陆益龙. 后乡土性: 理解乡村社会变迁的一个理论框架[J].人文杂志, 2016(11): 106-114.
[19] 狄金华.被困的治理——河镇的复合治理与农户策略(1980—2009)[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20] 李友梅, 肖瑛, 黄晓春.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公共性困境及其超越[J].中国社会科学, 2012(4): 125-139.
[21] 贺雪峰. 农民组织化与再造村社集体[J].开放时代, 2019(3): 186-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