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贺雪峰,仝志辉.论村庄社会关联——兼论村庄秩序的社会基础[J].中国社会科学,2002(3):124-134.
[2] 吴重庆.无主体熟人社会[J].开放时代,2002(1):121-122.
[3] 贺雪峰,魏华伟.中国农民合作的正途和捷径[J].探索与争鸣,2010(2):55-58.
[4] 王海娟,胡守庚.合作瓦解: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种解释路径——兼论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选择[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2):38-45.
[5] 罗兴佐.农村社区组织的功能与建设[J].长白学刊,2014(5):63-67.
[6] 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18.
[7] 姜长云.农村非农化过程中农户(农民)分化的动态考察——以安徽省天长市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1995(9):50-56.
[8] 陆学艺,张厚义.农民的分化、问题及其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1990(1):16-21.
[9] 贺雪峰.取消农业税后农村的阶层及其分析[J].文史博览(理论),2011(4):41-47.
[10] 李永萍.理性与道义:熟人社会中的劳力配置逻辑——鄂西W村小农用工体系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6(9):30-38.
[11] 潘璐,周雪.资本农场中的农业雇工:剥夺与异化——对四川葛村资本农场的实地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2):15-24.
[12] 任守云,叶敬忠.市场化背景下李村的换工与雇工现象分析——兼与禄村之比较[J].中国农村经济,2011(6):72-81.
[13] 郭于华."道义经济"还是"理性小农"——重读农民学经典论题[J].读书,2002(5):104-110.
[14] 麦克法夸尔·R.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M].费正清,编.谢亮生,杨品泉,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7-36.
[15] 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M].萧正洪,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4-16.
[16] 吴量恺.清前期农业雇工的工价[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2):17-30.
[17] 石弘华,杨英.雇工自营制与农户行为效率分析——以湖南省邵阳地区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5(8):17-20.
[18] 张明皓,万文凯. "共生式积累":乡村内生资本积累形态研究——以豫南李村"小大户"土地经营实践为例[J].现代经济探讨,2017(3):50-54.
[19] 鲁先凤.中国现阶段农业雇工的特征与成因简析[J].理论月刊,2008(12):154-157.
[20] 贺雪峰.乡村的前途: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11-29.
[21] 李永萍.老年人危机与家庭秩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4-8.
[22] 杨华.代际责任、通婚圈与农村"天价彩礼"——对农村彩礼机制的理解[J].北京社会科学,2019(3):91-100.
[23] 贺雪峰.南北中国:中国农村区域差异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5-12.
[24] 陈文琼.半城市化:农民进城策略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1-9.
[25] 君塚大学,吴鲁平,金哲秀.东亚社会价值的趋同与冲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55-78.
[26] 吴惠芳,饶静.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网络重构行动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0(4):81-88.
[27] 万江红,苏运勋.村庄视角下家庭农场的嵌入性分析——基于山东省张村的考察[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64-69.
[28] 吴飞.论"过日子"[J].社会学研究,2007(6):66-85,243.
[29] 杜鹏. "面子":熟人社会秩序再生产机制探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63-72,147-148.
[30] 李友梅,肖瑛,黄晓春.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公共性困境及其超越[J].中国社会科学,2012(4):125-139.
[31] 望超凡,甘颖.农村家庭变迁与女儿养老[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59-70.
[32] 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李国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4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