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杨峰,徐继敏."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语境下的县域治理[J]学习论坛,2016,39(2):20-24.
[2] 朱春奎,毛万磊.议事协调机构、部际联席会议和部门协议:中国政府部门横向协调机制研究[J]行政论坛,2015,22(6):39-44.
[3] 田先红.从结果管理到过程管理:县域治理体系演变及其效应[J].探索,2020(4):26-36.
[4] 吴海红,吴安戚. 基层减负背景下"责任甩锅"现象透视及其治理路径[J].治理研究,2020,36(5):50-56.
[5] 麦佩清. "基层减负年"减负了吗?——基于某直辖市 A 区 259 个社区的调研[J].公共管理评论,2020,2(3):111-121.
[6] 胡威,唐醒. 我国基层会议减负效果的实证研究——基于 A 省 780 名社区党支部书记的调查[J].中国行政管理,2021(1):85-90.
[7] 张园园,李萌欣. 基层负担周期性发生的生成逻辑及其治理——以"黄宗羲定律"为观察视角[J].社会主义研究,2020(6):151-159.
[8] 张国磊,张新文.行政考核、任务压力与农村基层治理减负——基于"压力-回应"的分析视角[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5-30.
[9] 郝宇青.条块关系应适应柔性的基层社会治理[J].探索与争鸣,2020(11):49-51.
[10] 陈丽君,童雪明.科层制、整体性治理与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变革[J].政治学研究,2021(1):90-103.
[11] 张国磊,张燕妮. 农村基层治理:科层制抑或反科层化?———基于桂南 Q 市"联镇包村"制度运作的调研分析[J].理论与改革,2021(2):87-99.
[12] 谢延会,陈瑞莲.中国地方政府议事协调机构设立和运作逻辑研究[J].学术研究,2014(10):50-55.
[13] 徐明强,许汉泽. 运动其外与常规其内:"指挥部"和基层政府的攻坚治理模式[J].公共管理学报,2019,16(2):28-40.
[14] 邢成举. 痕迹管理异化与脱贫攻坚中的目标转移[J].贵州社会科学,2019(6):134-140.
[15] 颜昌武,杨华杰. 以"迹"为"绩":痕迹管理如何演化为痕迹主义[J].探索与争鸣,2019(11):111-121.
[16] 刘滨,许玉镇.权责失衡与剩余权配置:基层减负进程中的"问责悖论"[J].求实,2021(3):19-35.
[17] 杨帆,王诗宗.组织多重互动下基层"文山会海"的形成机制——一项多案例研究[J].行政论坛,2021,28(2):75-82.
[18] 周振超,张金城.职责同构下的层层加码——形式主义长期存在的一个解释框架[J].理论探讨,2018(4):28-33.
[19] 胡晓东.基层"减负"与治理: 根源性因素探讨[J].治理研究,2022,38(2):32-43.
[20] 樊红敏,刘晓凤. 模糊性治理:县域政府社会冲突治理运作逻辑[J].中国行政管理,2019(10):81-87.
[21] 颜昌武,杨郑媛. 加压式减负: 基层减负难的一个解释性框架[J].理论与改革,2022(1):7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