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刘润秋.耕地占补平衡模式运行异化风险及其防范[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89-96.
[2] 刘彦随,乔陆印.中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耕地保护制度和政策创新[J].经济地理,2014,34(4):1-6.
[3] 邵挺,崔凡,范英,等.土地利用效率、省际差异与异地占补平衡[J].经济学(季刊),2011,10(3):1087-1104.
[4] 贺欣.在法律的边缘——部分外地来京工商户经营执照中的"法律合谋"[J].中国社会科学,2005(3):91-103.
[5] 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9.
[6] 塞缪尔 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5.
[7] 加布里埃尔 阿尔蒙德,宾厄姆 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299.
[8] 弗朗西斯 福山.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M].黄胜强,许明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7.
[9] 西达 斯考切波.找回国家——当前研究的战略分析[M]//彼得 埃文斯,迪特里希 鲁施迈耶,西达 斯考切波.找回国家.方力维,等,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23.
[10] 乔尔 米格代尔.强社会与弱国家[M].孙长东,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17.
[11] 王绍光.国家治理与基础性国家能力[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8-10.
[12] 王绍光.分权的底线[J].战略与管理,1995(2):37-56.
[13] 周飞舟.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其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6(6):100-115.
[14] 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141-181.
[15] 戴慕珍.中国地方政府公司化的制度化基础[M]//甘阳,崔之元.中国改革的政府经济学.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99-132.
[16] 洪银兴,曹勇.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地方政府功能[J].经济研究,1996(5):22-28.
[17] 邱海雄,徐建牛.市场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角色研究述评[J].社会学研究,2004(4):24-30.
[18] 杨善华,苏红.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向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乡镇政权[J].社会学研究,2002(1):17-24.
[19] 裴小林.集体土地所有制对中国经济转轨和农村工业化的贡献:一个资源配置模型的解说[M]//黄宗智.中国乡村研究(1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0] 甘藏春,崔岩,张婉丽.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论我国现行土地管理体制的缺陷[J].中国土地科学,1998,12(2):17-18.
[21] 甘藏春,崔岩,张婉丽.我国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原则和内容[J].中国土地科学,1998,12(1):26.
[22] 王绍光,樊鹏.中国式共识型决策:"开门"与"磨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63.
[23] 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J].社会学研究,2006(3):1-38.
[24] 林毅夫.开展新农村运动[J].经济与信息,1999(9):11-12.
[25] 周飞舟.财政资金的专项化及其问题——兼论"项目治国"[J].社会,2006(1):1-37.
[26] 渠敬东.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J].中国社会科学,2012(5):113-130.
[27] 折晓叶,陈婴婴.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1(4):126-148.
[28] 陈讯.河口乡对扶贫项目很头疼[J].中国老区建设,2012(10):11-13.
[29] 李祖佩.项目进村与乡村治理重构——一项基于村庄本位的考察[J].中国农村观察,2013(4):2-13.
[30] 田孟.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与实践模式的演进——基于成都市的考察[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99-104.
[31] 印子.浙北农村社会阶层区隔化及对村庄治理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2):97-106.
[32] 桂华.项目制与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分析——以农地整治为例[J].政治学研究,2014(4):50-62.
[33] 田孟,贺雪峰.中国的农地细碎化及其治理之道[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2):8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