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田孟.耕地占补平衡的困境及其解释——基于国家能力的理论视角[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15(04):122-130.
点击复制

耕地占补平衡的困境及其解释——基于国家能力的理论视角()
分享到: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ISSN:1006-6977/CN:61-1281/TN]

卷:
15
期数:
2015年04期
页码:
122-130
栏目:
土地问题
出版日期:
2015-07-31

文章信息/Info

Title:
Dilemma of the Cultivated Land Requisition-Compensation Balance Policy and Its Explanation: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Capacity
作者:
田孟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4
关键词:
耕地占补平衡国家能力项目制国家治理能力
分类号:
F301.0
摘要:
既有理论观点难以充分解释当前耕地占补平衡面临的困境。耕地占补平衡的困境从根本上看体现了国家能力的不足。基于政策所处的结构和实施过程来看,国家政策的贯彻嵌入在"以县为主"的经济发展体制、"条块纵横"的地方政府组织方式及"项目体制"下的农民参与三个层面。鉴于国家能力的不足,不仅县域经济体往往选择性地执行中央政策,而且政策执行过程本身也因条块分割而面临组织成本的高企,再加上项目制下农民参与和被动员程度的不足,使耕地占补平衡政策陷入诸多困境。因此,需要从国家经济发展体制、政府组织架构、项目制与基层组织建设协同等方面着手,切实加强国家能力建设。
Abstract:
It is difficult for the existing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explain the dilemma of the cultivated land requisition-compensation balance policy in China. From a fundamental point of view, this dilemma reflects the lack of national capa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tructure and process of this policy, the lack of national capacity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which are the county-based economic system, the compartmentalization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and the serious shortage of the farm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ject system. Given the shortage of national capacity, not only the county economy is often sel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central policies, but also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 itself faces high cost because of the fragmentation organizations, coupled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farmers and the degree of mobilization system inadequate in the project system. These reasons above all lead the policy into many difficult situations. As such,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capacity from the system of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tructure of the organizational, and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project system and the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刘润秋.耕地占补平衡模式运行异化风险及其防范[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89-96.
[2] 刘彦随,乔陆印.中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耕地保护制度和政策创新[J].经济地理,2014,34(4):1-6.
[3] 邵挺,崔凡,范英,等.土地利用效率、省际差异与异地占补平衡[J].经济学(季刊),2011,10(3):1087-1104.
[4] 贺欣.在法律的边缘——部分外地来京工商户经营执照中的"法律合谋"[J].中国社会科学,2005(3):91-103.
[5] 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9.
[6] 塞缪尔 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5.
[7] 加布里埃尔 阿尔蒙德,宾厄姆 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299.
[8] 弗朗西斯 福山.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M].黄胜强,许明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7.
[9] 西达 斯考切波.找回国家——当前研究的战略分析[M]//彼得 埃文斯,迪特里希 鲁施迈耶,西达 斯考切波.找回国家.方力维,等,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23.
[10] 乔尔 米格代尔.强社会与弱国家[M].孙长东,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17.
[11] 王绍光.国家治理与基础性国家能力[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8-10.
[12] 王绍光.分权的底线[J].战略与管理,1995(2):37-56.
[13] 周飞舟.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其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6(6):100-115.
[14] 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141-181.
[15] 戴慕珍.中国地方政府公司化的制度化基础[M]//甘阳,崔之元.中国改革的政府经济学.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99-132.
[16] 洪银兴,曹勇.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地方政府功能[J].经济研究,1996(5):22-28.
[17] 邱海雄,徐建牛.市场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角色研究述评[J].社会学研究,2004(4):24-30.
[18] 杨善华,苏红.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向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乡镇政权[J].社会学研究,2002(1):17-24.
[19] 裴小林.集体土地所有制对中国经济转轨和农村工业化的贡献:一个资源配置模型的解说[M]//黄宗智.中国乡村研究(1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0] 甘藏春,崔岩,张婉丽.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论我国现行土地管理体制的缺陷[J].中国土地科学,1998,12(2):17-18.
[21] 甘藏春,崔岩,张婉丽.我国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原则和内容[J].中国土地科学,1998,12(1):26.
[22] 王绍光,樊鹏.中国式共识型决策:"开门"与"磨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63.
[23] 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J].社会学研究,2006(3):1-38.
[24] 林毅夫.开展新农村运动[J].经济与信息,1999(9):11-12.
[25] 周飞舟.财政资金的专项化及其问题——兼论"项目治国"[J].社会,2006(1):1-37.
[26] 渠敬东.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J].中国社会科学,2012(5):113-130.
[27] 折晓叶,陈婴婴.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1(4):126-148.
[28] 陈讯.河口乡对扶贫项目很头疼[J].中国老区建设,2012(10):11-13.
[29] 李祖佩.项目进村与乡村治理重构——一项基于村庄本位的考察[J].中国农村观察,2013(4):2-13.
[30] 田孟.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与实践模式的演进——基于成都市的考察[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99-104.
[31] 印子.浙北农村社会阶层区隔化及对村庄治理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2):97-106.
[32] 桂华.项目制与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分析——以农地整治为例[J].政治学研究,2014(4):50-62.
[33] 田孟,贺雪峰.中国的农地细碎化及其治理之道[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2):88-96.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15-4-27;改回日期:。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研究"(14JZD030);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调研项目"土地资源宏观形势与政策实施监测评估"(DCPJ121406-01)
作者简介:田孟,男,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乡村治理、土地制度。E-mail:tianmeng211@163.com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190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