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何绍辉.乡村振兴视野下的"乡村病"及其应对——来自多点田野调查的思考[J].湖湘论坛,2018(5):62-69.
[2] 杨华,欧阳静.农村人情的变异:表现、实质与根源[J].中州学刊,2011(5):117-121.
[3] 黄玉琴.礼物、生命仪礼和人情圈——以徐家村为例[J].社会学研究,2002(4):88-101.
[4] 耿羽.乡村社会"人情"机制与社会分层——基于浙东J村的考察[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1(1):31-35.
[5] 阎云翔.礼物的流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44-89.
[6] 朱晓莹."人情"的泛化及其负功能——对苏北一农户人情消费的个案分析[J].社会,2003(9):28-30.
[7] 余练.互惠到交换:理解农村人情变迁的视角[J].人口与社会,2014(1):60-65.
[8] 宋丽娜,宋利朝.人情仪式:功能性、社会性与价值性[J].民俗研究,2014(5):148-155.
[9] 杜姣.仪式性人情的区域差异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100-112.
[10] 刘燕舞.中国农村妇女自杀率演变的趋势分析——基于6省24村的回顾性田野调查[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20-27.
[11] 贺雪峰,刘锐.熟人社会的治理——以贵州湄潭县聚合村调查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11-117.
[12] 贺雪峰.论中国农村的区域差异——村庄社会结构的视角[J].开放时代,2012(10):108-129.
[13] 杨华.分化、竞争与压力的代际传递——对农村老年人自杀现象的理解[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34-51.
[14] 张世勇.国家认证、基层治理与精准识别机制——基于贵州W县精准识别实践的考察[J].求索,2018(1):132-140.
[15] 罗兴佐.阶层分化、社会压力与农民上访——基于浙江D镇的调查[J].思想战线,2015(4):93-99.
[16] 杨华,袁松.从比较到怨恨:对发达地区农村阶层关系的探讨[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601-610.
[17] 陈柏峰.仪式性人情与村庄经济分层的社会确认——基于宁波农村调研的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11(2):206-213.
[18] 李严昌.基层治理精准化:意义、内容与路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59-65.
[19] 董相."小传统"与"大传统"的关系刍议[J].黔南民族学院学报,2017(5):10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