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郑秉文.拉美城市化的教训与中国城市化的问题——"过度城市化"与"浅度城市化"的比较[J].国外理论动态,2011(7):46-51.
[2] 杨劲.我国城镇化滞后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策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4(8):67-70.
[3] 秦岭.农村城镇化滞后的主要根源及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创新[J].中国农村经济,2000(12):41-46.
[4] 王海娟.农民工"半城市化"问题再探讨——以X县进城购房农民工群体为例[J].现代经济探讨,2016(5):68-73.
[5] 袁梦,杨华.农民县域城镇化的实践逻辑与社会风险[J].城市问题,2022(7):24-32.
[6] 黄鹏进."半城半乡"与农民的就近城镇化模式[J].治理研究,2019(5):105-113.
[7] 苏红键.中国特色的县域城镇化:以城乡两栖促城乡融合[J].甘肃社会科学,2023(4):200-208.
[8] Geyer H. Expanding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Differential Urbanization[J].Tijdschr EconSoc Geogr,2010(1):44-49.
[9] 刘祖云,刘传俊.后生产主义乡村:乡村振兴的一个理论视角[J].中国农村观察,2018(5):2-13.
[10] 吴帆.家庭生命周期结构:一个理论框架和基于CHNS的实证[J].学术研究,2012(9):42-49.
[11] 靳小怡,段朱清.天价彩礼源何来:城镇化下的中国农村男性婚姻成本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19(6):18-31.
[12] 陈讯.婚姻要价、代际支持与农村青年城镇化——基于晋西北W村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8(2):18-23.
[13] 胡俊生.农村教育城镇化:动因、目标及策略探讨[J].教育研究,2010(2):89-94.
[14] 白美妃.撑开在城乡之间的家——基础设施、时空经验与县域城乡关系再认识[J].社会学研究,2021(6):45-67.
[15] 李强,陈宇琳,刘精明.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2(7):82-100.
[16] 《中国城镇化三十年发展》课题组.中国城镇化三十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2.
[17] 蔡昉,都阳,杨开忠,等.新中国城镇化发展7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2.
[18] 贺雪峰.城市化的中国道路[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
[19] 桂华.保护型城乡关系下的中国特色城镇化实践[J].人民论坛,2019(33):57-59.
[20] 孙敏.中国农民城镇化的实践类型及其路径表达——以上海、宁夏、湖北三省(区、市)农民进城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7(7):44-55.
[21] 桂华.城乡"第三极"与县域城镇化风险应对——基于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比较的视角[J].中州学刊,2022(2):61-69.
[22] 塔玛拉·杰华.理解"留守者"境遇的一个替代框架[M]//叶敬忠.农政与发展当代思潮:第2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30-50.
[23] 安永军.中西部县域的"去工业化"及其社会影响[J].经济纵横,2019(5): 79-87.
[24] 王海娟.人的城市化:内涵界定、路径选择与制度基础——基于农民城市化过程的分析框架[J].人口与经济,2015(4):19-27.
[25] 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3日)[M]//习近平:论"三农"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100-101.
[26] 杨华."中农"阶层:当前农村社会的中间阶层——"中国隐性农业革命"的社会学命题[J].开放时代,2012(3):71-87.
[27] 贺雪峰.论中坚农民[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4):1-6.
[28] 林辉煌,贺雪峰.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从"剥削型"到"保护型"[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1-10.
[29] 陆兵哲.社会空间的继替与共存——一个郊区村庄城镇化的社会学研究[J].社会学研究,2023(2): 182-203.
[30] 托马斯W L,兹纳涅茨基F.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M].张友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31] 夏柱智,贺雪峰.半工半耕与中国渐进城镇化模式[J].中国社会科学,2017(12):117-137.
[32] 王春光.第三条城镇化之路:"城乡两栖"[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79-86.
[33] 王德福. 弹性城市化与接力式进城——理解中国特色城市化模式及其社会机制的一个视角[J].社会科学,2017(3):6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