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oa 封面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 2025年04月14 00:00 2025年02期 0 0 320068 目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0 2025年04月14 00:00 2025年02期 0 0 300300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1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经济增长新引擎和产业体系新支柱,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新质生产力具有高质量发展、大科创驱动、新产业载体和强比较优势等特征,本文从新质技术、新质人才、新质业态、新质治理和新质发展观五个维度系统地构建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框架,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泉。当前乡村发展面临的五大困境,即技术鸿沟、资金枷锁、人才失血、观念囚笼和制度藩篱,严重阻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进程。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五大实践路径:弥合"技术鸿沟"以筑牢创新基石,打破"资金枷锁"以激活发展引擎,补足"人才短板"以驱动转型进程,破除"观念囚笼"以激发变革活力,冲破"制度藩篱"以拓宽发展空间。通过多管齐下、协同发力,促进新质生产力在乡村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技术兴农、产业兴农、人才兴农、治理兴农和理念兴农目标,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025年04月14 00:00 2025年02期 1 12 1643776 李锋, 江灿 数字经济时代农村创业高质量发展的机理与路径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2 推动农村创业创新是新发展阶段稳就业、保民生、促增长的重要途径。数字经济时代分工不断深化,农村创业呈现主体多元化、组织高级化、模式融合化的新特征。马克思分工理论为理解中国农村创业行为变化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分工深化是农村创业演进的基本逻辑。数字经济通过深化分工、促进融合创新、加强经营管理推动农村创业高质量发展。经过多年探索,全国各地的农村地区涌现平台载体型、模式创新型和数字营销型三种成功的数字创业典型做法,数字经济时代农村创业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然而实践中,数字经济时代农村创业依然面临诸多现实障碍,未来应弥合数字鸿沟、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链合作、加快农村要素市场建设、健全农村创业政策支持体系,为加快农业农村数字化进程、激发农村创业创新活力、推动高质量乡村振兴提供方向指引。 2025年04月14 00:00 2025年02期 13 24 1552798 王雅婧, 黄惠春 新型城镇化能促进共同富裕吗?——基于136个陆地边境县的经验证据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3 新型城镇化是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我国136个陆地边境县2013—2022年的数据,从效果、异质性和机制三个角度实证分析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显著提升了边疆地区共同富裕水平,并对总体富裕和共享富裕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新型城镇化对东北边疆的共同富裕存在倒U型效应,对西北边疆和西南边疆的共同富裕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新型城镇化对贫困县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大于非贫困县。作用机制分析发现,新型城镇化有效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和创业活跃度,进而促进了共同富裕。为更好地发挥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的积极作用,应夯实边疆地区共同富裕物质基础,提高共享水平,增强公共服务质量,并激发创业活力。 2025年04月14 00:00 2025年02期 25 38 2330001 杨玉文, 谭雨晨 乡村韧性:一个新的学术议题的理论审思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4 乡村韧性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也是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议题。本文基于背景、结构与策略的认知理路,从环境、系统、行动三个维度出发,构建"环境风险-系统资源-主体行动"的分析框架,深入阐释乡村韧性的核心要义和演化逻辑,力图揭示乡村韧性在复杂环境中生成发展的本质规律。从环境维度看,乡村韧性在环境风险作为触发条件的动态进程中被建构起来,契合了乡村应对环境风险的历史、理论与现实三重逻辑;从系统维度看,乡村韧性生成于作为复杂适应系统的乡村,由环境、经济和社会三类系统资源构成,并在"涟漪效应"和"锁定效应"的互动过程中,影响自身的生成与演化;从行动维度看,乡村韧性需依托"党-社-农"三角互嵌结构,在多主体的统合互动中,通过适应、恢复、协调和变革四类行动,维持乡村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乡村韧性作为风险社会中应对不确定性的核心能力,唯有深刻把握环境、系统与行动之间的理论张力,才能充分释放乡村发展潜力,进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2025年04月14 00:00 2025年02期 39 51 1674733 刘轩, 刘祖云, 杜焱强 返乡创业群体的乡情文化嬗变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5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背景的文化时空中,乡村社会正在经历着变动与适应异步、心与物发生背反、家乡变迁与群体重组的乡情文化变迁,因而寻求制度变迁的解释性理论就更加重要。本文从返乡创业群体的历史和现实实践出发,分析返乡创业群体的道德期待和俗理逻辑,探讨行动逻辑背后的时代价值和政策意义,进而揭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的乡情文化变迁逻辑,指出正是这样一种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家乡福利为己任、以"克里斯马"式魅力为动力的乡情文化促进了乡村社会的现代化。通过在大城市积累的经验、知识、信息和资本,在创新创业与乡村振兴政策利好下,返乡创业群体凭借独特的"亦城亦乡"的两栖性,以及"漂泊于城、归根于乡"的感悟性,在新时代的乡村社会中培植出新型的领导力和号召力。 2025年04月14 00:00 2025年02期 52 61 1428845 姜姝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了农村家庭发展韧性吗?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6 采用2020年和2022年黄河流域5174个家庭数据,实证分析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农村家庭发展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显著提高了农村家庭发展韧性,其中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与弱有所扶均等化的提升效应更加明显。机制分析表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通过人力资本积累效应和消费结构优化效应两条路径来提高农村家庭发展韧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农村家庭发展韧性的提升效应在城乡融合试验区更为突出,且着重提高了劳动与收入禀赋较低的农村家庭发展韧性。为此,政府应因地制宜,采取充分发挥基本公共服务优势、促进机会均等等手段来提高农村家庭发展韧性。 2025年04月14 00:00 2025年02期 62 75 1719834 李琳, 韩继良, 朱玉春 社会企业助推农村养老服务效能提升的实践逻辑——基于空间生产框架的典型案例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7 基于空间生产框架,以南京Y社会企业在重庆A区的改革实践为案例,探究社会企业助推农村养老服务效能提升的表现及其实践逻辑。研究发现:社会企业助推农村养老服务效能提升,集中体现为功用上的资源重组、效率上的生态黏合、效果上的多元效益。社会企业助推农村养老服务效能提升的实践逻辑包括:物理空间内优化要素以建构服务平台,社会空间内嵌入政府、激活市场关系、利益联结以形成服务生态链,精神空间内对平台、资源优化配置及精细管理以促进分层分类精细治理。以上"三维"空间生产的交互作用,共同促进农村养老服务效能的整体提升。研究为认识农村养老服务制度安排及其社会力量有机参与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样本。 2025年04月14 00:00 2025年02期 76 87 1578938 杨康<sup>1</sup>, 李放<sup>2</sup>, 赵晶晶<sup>3</sup> 因地制宜推进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8 数字乡村治理在促进乡村振兴绩效的同时,也面临着同质化建设的现实问题。以适应性治理为理论基础,从多元主体合作、遵循地方知识、弹性制度设计、健全反馈机制四个维度,构建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优化路径。研究发现,数字乡村适应性治理遵循着项目统筹规划、企业规范运营、数据共享开放、安全能力提升、建设成果普惠的实践逻辑,这实则反映了乡村自协调、自组织、自发展、自适应的内在机理。尽管当前数字乡村治理取得了重要成效,但也出现了适应性不足的现实困境,具体表现为参与主体碎片化、数字思维简单化、政策执行模式化以及反馈体系机械化。基于此,未来需要在主体层面实现合作参与、多元协同,在思维层面实现内生发展、精准供给,在政策层面实现差异化执行、因地制宜,在反馈层面实现机制健全、保障村民合法权益,以更好地促进数字乡村治理绩效,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2025年04月14 00:00 2025年02期 88 100 1694617 沈费伟, 马瑗 农村环境多元共治网络的建构逻辑——以南京舒村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09 农村环境治理是一项涉及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系统性工程。以南京舒村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创建为例,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构建"主体—转译—网络"的分析框架,探析乡镇政府、村"两委"、市场组织、社会组织和村民等多元主体参与环境治理的互动过程。研究发现,村级党组织作为农村环境治理的核心行动者,通过问题呈现、利益赋予、征召、动员四个环节完成转译,从而建构起问题化解、效益普惠、任务分解、资源整合的四重合作网络。其背后蕴含着主体协同、量度转译、网络聚合三重逻辑,即政党统合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多维因子交互平衡以及"共商、共享、共责、共建"的网络联结。在主体协同、量度转译、网络聚合的共同作用下,农村环境多元共治得以实现并高效运行,并促进农村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与提升。 2025年04月14 00:00 2025年02期 101 112 2587427 刘硕, 章荣君 新型"无讼式"农村社区的建构逻辑与实践路径——基于"嵌入-自主"的双重解释框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10 构建新型"无讼式"农村社区是现代乡村法治化治理体系的现实基础。从"嵌入与自主"的二维分析视角出发,对"无讼式"农村社区建设的逻辑框架和实践路径展开了深入的理论分析与案例审视。研究发现,国家自上而下的法治建设与乡村自主性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理解乡村"无讼式"建设的关键变量,"无讼式"农村社区建设的理论逻辑不仅要重视"嵌入式"的法治建设,将党建引领的政治性嵌入、法治观念的认知性嵌入、制度重塑的结构性嵌入、行动和技术要素驱动的网络性嵌入融合协调,更要以系统性视角关注乡村社会的自主性关联,通过乡村社区的记忆规约、关系吸纳和规则融贯,实现"无讼"纠纷化解。在实践路径上,应遵循"资源整合、理念同频、制度共振、组织协调"的联动化策略,推动"无讼式"农村社区持续有序发展。不过,作为一种过渡性的法治社区建设形态,还应注重矛盾纠纷化解过程中"嵌入式"与"自主性"的动态均衡,以期真正实现"无讼式"农村社区建设的根本目的。 2025年04月14 00:00 2025年02期 113 123 1722746 武小龙, 王蔚, 于文薇 “政府有为”促“市场有效”:大城市郊区闲置宅基地治理研究——基于南京市高淳区闲置宅基地盘活的比较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11 盘活闲置宅基地是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并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依据闲置宅基地盘活"外缘-内核"式的"人、地、钱、业"治理系统,构建"治理环境—治理结构—治理绩效"分析框架,并从行为主体、土地利用、收益分配和产业发展四个方面论述闲置宅基地盘活的理论逻辑,比较分析南京市高淳区三个自然村"政府引导+村民经营""市场主导+企业经营""政府主导+多主体经营"三种不同的闲置宅基地治理模式。研究表明,"政府有为"才能更好地促进"市场有效",大城市郊区闲置宅基地治理需要政府在正式制度环境、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投资领域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市场在要素创新性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实现"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闲置宅基地治理。 2025年04月14 00:00 2025年02期 124 136 2410579 陈昌玲<sup>1</sup>, 诸培新<sup>1</sup>, 张建<sup>2</sup> 农地流转中的农户土地权益保障:创新模式与实践逻辑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12 农地流转需兼顾农地资源配置效率与农户土地权益保障。皖东T市的经验表明,村社自治型农地流转模式是保障农户土地权益的重要路径,该模式具有分散农户组织化、权利实践公共化和资源分配社区化的实践特征,形成了整体性的土地权益保障体系,包括农地整合的集体同意机制、经营主体筛选的村社本位机制和弹性地租的民主协商机制。村社自治型农地流转模式的关键在于其内含了农户土地权益保障的自主治理系统。首先,地方政府通过制度供给实现了对村集体的激活,为农户土地权益保障奠定了客观基础;其次,农户基于信任关系主动赋权村集体,促使村集体获得统筹与组织农户的权能;最后,农户以集体统筹为基础推动农地流转,同时开展土地权益的公共实践,实现了农地资源高效配置与农户土地权益保障的双重目标。在农地"三权分置"的背景下,村社自治型农地流转模式对于农地流转制度创新具有启示意义。 2025年04月14 00:00 2025年02期 137 148 1626249 梁伟 资本禀赋、农业绿色补贴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基于感知价值的遮掩效应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13 绿色农业技术的采纳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改善农业生态的重要手段。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例,基于江苏省六市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资本禀赋、感知价值和农业绿色补贴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资本禀赋对于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社会资本的推动作用尤为显著;(2)感知价值在资本禀赋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路径中发挥遮掩效应,当控制了感知价值这一变量后,资本禀赋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系数提高;(3)农业绿色补贴能够正向调节感知价值与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之间的影响路径;(4)不同年龄层次与家庭劳动力水平下,农户资本禀赋对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由此认为,应着重提升农户的资本禀赋,增强农户对绿色农业技术的价值感知,积极推动农业绿色补贴政策的落地实施并以科技创新赋能绿色农业技术,从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速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宏伟目标。 2025年04月14 00:00 2025年02期 149 161 1536606 王建华<sup>1</sup>, 吴雨娇<sup>1</sup>, 钭露露<sup>2</sup> 数字素养促进农村居民财富积累:何以可为?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14 数字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农村居民把握数字时代红利,促进农村居民财富积累。文章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从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个层面选取代表性指标衡量农村居民财富积累水平,实证检验数字素养对农村居民财富积累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素养能够显著促进农村居民物质财富积累和精神财富积累。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素养通过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非农就业来促进农村居民财富积累。调节效应分析发现,数字素养促进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家庭健康财务环境的支撑,家庭金融韧性对数字素养促进农村居民财富积累存在助推作用。研究结论为提升农村居民数字素养进而促进农村居民财富积累、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决策参考。 2025年04月14 00:00 2025年02期 162 176 1634531 孙继国, 颜培恒 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探索——基于数字化养猪的调查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15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数字农业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探索。基于对数字化养猪企业和农业科技企业的调查,分析发现生猪养殖业推进数字化转型受到国家和市场的外部动力驱动,但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生产管理的内生动力驱动。数字养殖丰富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形成了"机器人"的新型劳动组合、经育种系统筛选后的新型劳动对象、"机器管人"的新型劳动关系、被重构的新型劳动时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产方式。然而,数字养猪遭遇了自上而下研发推广的新型劳动工具脱离实际需求、高额的试错成本、新型劳动工具与劳动者及劳动对象不协调等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困境。因此,仍需从劳动者主体、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新型生产关系等角度进一步探索优化路径。 2025年04月14 00:00 2025年02期 177 188 1763184 王惠, 吴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