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oa 封面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0 2024年04月03 00:00 2024年02期 0 0 7966594 目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00 2024年04月03 00:00 2024年02期 0 0 310820 “千万工程”经验赋能乡村产业发展的理论逻辑、现实基础与行动路径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01 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物质基础, 更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之举。浙江省实施的"千万工程"探索了从人居环境整治到乡村全面建设的科学路径, 在使命、目标和原则上与乡村产业发展具有一致性, 这为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明确了关键任务和行动路径。借鉴"千万工程"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制度设计三大经验, 缓解当前乡村产业融合层次依然较浅、发展基础整体不高、项目前景有待提升、富民效果仍然有限、发展动能有待加强等问题, 需要促进产业体系融合化、产业项目特色化、产业路径持续化、产业收益惠民化和产业动能长效化。据此, 应坚持系统思维, 强化统筹协调; 坚持求真务实, 注重问题导向; 坚持绿色引领, 强调创新驱动; 保障农民权益, 突出共建共享。 2024年04月03 00:00 2024年02期 1 15 1547119 高鸣<sup>1</sup>, 周子铭<sup>2</sup> “千万工程”经验助推乡村建设的历史逻辑与实践路径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02 千万工程成功推进了浙江整省全域的乡村振兴, 对于当下推进乡村建设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第一, "千万工程"经验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 它继承并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断和党在乡村建设中的宝贵经验, 传承并发展了中华五千年乡村建设史中的优秀传统, 总结了世界乡村建设的普遍规律和经验教训, 并在自身21年的实践史中不断自我完善, 展示了强大的包容性和旺盛的生命力。第二, "千万工程"明确了乡村建设的目标原则, 对于破除当前乡村建设中忽视农民主体地位、破坏生态环境、无视历史传承等问题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 为我们解答了"建设什么样的乡村"的重要问题。第三, 各地在推广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实践中, 必须坚持久久为功、量力而行和因地制宜的原则, 不能将"千万工程"视为一种刻板的教条, 而要深刻参悟其中蕴含的理念方法和价值取向。 2024年04月03 00:00 2024年02期 16 26 1494185 李军, 张晏齐 “千万工程”经验助力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内在逻辑与优化路径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03 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成为新时代乡村治理必须回应的关键问题。浙江省实施的"千万工程", 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为起点, 全面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创新乡村治理机制, 问题导向、科学路径、精准治理为增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提供了实践载体和参照样本。"千万工程"通过丰富乡村治理组织资源、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乡村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提供了树立乡村系统治理理念、优化乡村基层治理结构、协调乡村治理主体利益、创新乡村治理实践方法的经验启示。基于此, 在未来改进乡村治理中应健全治理体系, 提升治理能力; 聚焦农民关切, 突出民生导向; 构建共治格局, 改进治理效能; 坚持统筹推进, 强化多元保障。 2024年04月03 00:00 2024年02期 27 37 1505899 崔华滨<sup>1</sup>, 杨新宇<sup>2</sup>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谁在谈?谈什么?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04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研究现存政策、理论与实践三种取向。主流政策派聚焦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顶层设计, 围绕其历史必然性、提出必要性、实施机制、规避误区展开论述。学术理论派重点关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理论内涵与立论基础, 围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内涵意蕴, 形成整体与内部二维视角解构, 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论、百年乡建承继论、城乡融合发展论、外部风险应对论与"和"文化继承论等立论基础, 并瞄准农民村庄复合向度探讨其内生动能。基层实践派主要关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实施保障, 认为应以县乡村三级干部、企业和社会组织为实践主体, 根据其各自定位承担不同职责, 实现优势互补。然而, 作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主体的农民却被排除在话语体系外, 导致政策、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断裂。此种断裂与理论阐发、现实关涉、国际对话缺位等共同构成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理论深化与实践效能提升的制约因素。因此, 未来研究应聚焦农民、理论、现实、对外和整体视角, 提升研究实效性、学理性、针对性、包容性及系统性, 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践-理论-政策"大循环。 2024年04月03 00:00 2024年02期 38 50 1525559 豆书龙, 朱晴和, 丁大增 生态乡村建设:“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双向互构的逻辑——基于南京市竹镇的个案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05 生态乡村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连接点, 如何实现乡村绿色发展是当下及未来生态乡村建设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双向互构作为分析框架, 对南京市竹镇生态崛起的个案进行分析。研究发现, "两化"的双向互构是乡村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共生的有效路径。"生态产业化"是推动乡村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过程, 主要包括生态资源培育、生态资源资产化、生态资产资本化、生态产品与服务市场化四个关键环节; "产业生态化"则是将环境减排和资源减量等生态思维应用到产业发展中的过程, 主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间资源共享、绿色技术运用等多元途径实现。"两化"价值互享、功能互通, 实现"两化"互构不仅需要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也离不开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种机制的支持。本文对"两化"互构的逻辑关系、行动策略和实现机制的提炼突破了既有的理论阐述, 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生态乡村建设研究中理论分析的不足。未来研究中, 不同类型乡村的生态发展路径和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 2024年04月03 00:00 2024年02期 51 62 1506118 刘腾, 刘祖云 要素流动何以推动县域城乡融合:经验观察与逻辑诠释——以佛山市南海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06 在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理念驱动下, 县域城乡融合格局存续和演化的根源与要素流动紧密关联, 要素流动、对接与组合构成其基础动力与逻辑起点。本文以佛山市南海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观察样本, 将其置于"要素-结构-功能"框架下诠释要素流动与县域城乡融合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 县域城乡融合是以土地要素为核心撬动城乡"人"与"业"的复杂动态过程。在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前置情境下, 通过建立全周期利益平衡机制与强化政治任务特性促进资本要素流动与组合, 借助土地空间整治与土地开发权的再配置推动形成农民非农化的就业结构。进一步立足城乡投资和就业结构变化, 通过"工业上楼"与差异性的市民化策略强化城乡系统福利供给能力, 最终形成县域城乡融合的整体局面。据此, 在"大国大城"基础上推进"大国小城"战略, 坚持"在集聚中走向融合"的发展取向, 通过充分而全面的要素流动、结构转型与功能整合, 整体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县域城乡融合。 2024年04月03 00:00 2024年02期 63 74 1697248 袁方成, 周韦龙 “村改居”类村庄共同体的嬗变与重塑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07 村庄共同体是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在内的社会结构, 它依循农村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逻辑而展开, 学界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权力-共同体""价值-共同体"等研究范式。改革开放以来, "村改居"的中国城镇化及基层社会治理实践, 使得村庄共同体呈现不同于以往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利益格局由分化趋向整合, 权力配置由国家向社会倾斜, 传统价值认同由强劲向式微转化。在中国城镇化实践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 "村改居"类村庄要实现生活进城、文化还乡, 就需要根据国家倡导的城乡融合发展的治理战略, 撷取城与乡的各自优势, 科学构建利益关系协调机制, 把集体经济的蛋糕做大分好, 重塑村庄共同体的经济秩序; 推动形成"三治"融合治理格局,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重塑村庄共同体的政治秩序; 传承弘扬村庄传统文化, 激活村庄集体记忆, 重塑村庄共同体的文化秩序。 2024年04月03 00:00 2024年02期 75 85 1490129 高春凤 卜凯农户调查数据的整理与利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08 近代中国农村微观调查数据是农经史研究的珍贵资料。民国时期金陵大学农经系主任卜凯主持的"中国土地利用调查"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本研究系统介绍该调查资料的抢救性整理过程, 并解读数据的利用方向和潜在价值。已还原的卜凯农户调查数据涉及人口与劳动力、家畜、土地、肥料、作物产量及用途、借贷、特殊支出等22个方面, 含有22省168地区 16786个农场微观样本, 能较为全面可靠地反映当时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卜凯微观及县级数据适用于地权分配、租佃关系、人口压力、家庭手工业、商品化、民间借贷、粮食价格、市场整合等近代中国农经史热点问题研究。卜凯数据的再利用将对经典农业经济理论提供新的证据或修正, 也能够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总结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2024年04月03 00:00 2024年02期 86 98 1816820 陈德仙<sup>1</sup>, 胡浩<sup>2</sup>, 陈利根<sup>2</sup> 经济发展阶段视角下农村生态资源多中心治理机制演变——基于J市纵向案例的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09 基于J市湖泊型湿地纵向案例, 系统分析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农村生态资源如何利用及其多中心治理机制如何演变问题。研究发现:第一, 农村生态资源多中心治理机制是动态演变的,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所构建的外部环境导致差异化治理目标, 并且治理主体的角色定位和相对优势存在较大差异。第二, 快速工业化时期, 各治理主体利益联结松散, 农村生态资源更多服务于经济赶超目标, 价值实现程度低。第三, 资源环境规制时期, 政府引导各主体采取保护为主的资源治理策略, 主体间利益关联趋紧, 但农村生态资源价值相对而言仍未实现。第四, 农村生态资源价值实现开启了耦合经济发展与生态治理的新阶段, 并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 政府、村集体、市场主体、村民等主体有效参与的一核多元治理格局, 缔造了新的利益联结机制, 价值实现程度较高。由此, 唯有构建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匹配的治理机制, 考虑外部环境、治理主体和治理工具等影响因素, 促成多元主体达成共同目标, 方可实现农村生态资源的多维价值。 2024年04月03 00:00 2024年02期 99 111 2678452 阳华, 马贤磊, 杜焱强 乡村数字弱势群体能力贫困的内生原因与解决对策——基于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探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10 乡村数字弱势群体的能力贫困是数字时代不可规避的现实问题, 也是阻碍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引入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 尝试深入剖析乡村数字弱势群体能力贫困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 当前乡村数字弱势群体能力贫困体现为教育知识能力的偏差、获取信息能力的缺乏、风险应对能力的脆弱和自主发展能力的低下, 并呈现整体连片性、代际传递性、能力脆弱性、贫困多维性、问题持续性的特点。上述问题受个体异质、家庭关系、社会氛围、制度政策等多要素影响, 实则反映乡村数字弱势群体政治参与不足、经济条件受限、社会机会缺乏、透明性保证不高、防护性保障不足的根本原因。为提升乡村数字弱势群体的可行能力, 未来需拓展社会参与渠道、强化资源共享配置、完善公共服务保障、促进信息公开透明、维护底层民众权益, 最终实现数字乡村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2024年04月03 00:00 2024年02期 112 123 1502632 沈费伟, 胡紫依 “网格化+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的运行机制与实践机理——基于F省Z市“数字坂里”平台建设的实证考察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11 我国基层综合治理历经了从关注"社会治安"到关注"社会治理"的范式转型。作为农村基层维稳和秩序建构的现代化产物, 网格化治理在推进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的同时也在不断深化"中国之治"理论体系的建构。数字技术的嵌入改变了乡村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 为乡村网格化治理创新开辟新的视野。本文将网格化治理研究置于数字化转型的宏大场域, 以F省的"数字坂里"平台建设为研究对象, 系统剖析"网格化+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的运作机制和实践机理。技术赋能背景下, "网格化+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呈现治理过程的可视性、条块联动的有效性、公众参与的实质性和治理导向的服务性等基本特征。"网格化+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的有效运行在于接诉即办促进流程简化、权限放开推动广泛参与、自动提醒助力有效落实、在线督查倒逼质效提升、全程留痕赋能考核细化。此外, "网格化+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的有效实现需要刚性与柔性的有机结合、技治与人治的互促共进、考核对行为的有效激励、行政与自治的互嵌共生以及维稳转向服务的导向革新。 2024年04月03 00:00 2024年02期 124 135 1824309 胡卫卫, 刘畅 汇聚涓涓细流:农村电商的收入效应与溢出效应研究——基于全国1809个县的证据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12 促进共同富裕的艰巨任务在农村、在农民, 而发展农村电商是推进乡村振兴、促进收入增长、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探索。基于2014-2020年全国1809个县以及淘宝村数据, 构建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 分析了农村电商发展对县域农村家庭收入的直接效应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与非电商村相比, 农村电商显著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产生的收入效应在电商发展水平较低、经济聚集程度不高的地区更大。进一步分析发现, 农村电商呈现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 且农村电商对周边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产生的溢出效应较大。国家推进电商进村应注重完善具有较好农业资源禀赋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 提高特色农产品在电商市场中的差异化竞争力; 鼓励农村电商跨区域发展, 提倡农村电商先行区帮扶后进地区, 促进农产品和农村要素流动汇聚涓涓细流, 实现互利互惠共赢、共同富裕。 2024年04月03 00:00 2024年02期 136 147 1832026 展进涛<sup>1</sup>, 周静鑫<sup>2</sup>, 俞建飞<sup>1</sup> 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13 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变了农业要素投入结构和相对效率, 进而影响了农业技术进步偏向。在"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背景下, 本文运用地级市农业部门数据实证分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研究发现:(1)中国农业技术进步总体上偏向于资本要素, 而高标准农田建设会进一步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要素; (2)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高标准农田建设会促进贫困地区农业技术进步偏向于劳动要素, 而促进富裕地区农业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要素; (3)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技术进步偏向产生直接影响的同时, 还会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方式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要素。 2024年04月03 00:00 2024年02期 148 159 1598315 孙学涛<sup>1</sup>, 张丽娟<sup>2</sup> 宅基地退出对农户子女教育获得的影响——基于安徽金寨县和四川邛崃市农户的调查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14 基于安徽金寨县和四川邛崃市653户农户的微观数据, 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倾向得分匹配法和中介效应模型, 实证分析了宅基地退出对农户子女教育获得的影响及其作用路径, 进一步讨论了宅基地退出对不同类型农户子女教育获得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宅基地退出对农户子女教育获得有正向显著影响, 在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纠正选择性偏误后, 该结论仍然成立; 基于中介效应模型的分析表明, 宅基地退出可通过提升外出上学便利性、优化农村教育环境和增加家庭收入, 改善农户子女教育获得; 考虑农户异质性, 宅基地退出对多子女家庭的子女教育获得的提升作用强于独生子女家庭, 对农村家庭女孩的教育获得的提升作用强于男孩, 对金寨农户子女教育获得的提升作用强于邛崃。最后, 提出宣传宅基地退出在改善农户子女教育获得上的重要作用、提高农户宅基地退出后的收入水平、完善宅基地退出政策实施中与教育相关的配套政策、统筹配置城乡教育资源等建议。 2024年04月03 00:00 2024年02期 160 172 1593684 孙鹏飞<sup>1</sup>, 尚丽娟<sup>2</sup>, 周升强<sup>1</sup> 数字治理、宗族网络与农业创业——基于东部地区397个县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215 数字时代背景下, 基层政府开始探索数字治理。通过整理东部地区397个县域2019-2020年的农业创业数据、县域统计年鉴数据和家谱数据, 使用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等实证分析了数字治理对农业创业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治理显著促进了县域农业创业活动的产生, 但是该作用仅在数字治理水平超过一定门槛值后有效。调节效应分析发现, 宗族网络在数字治理促进农业创业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但是该调节作用主要对传统种植类农业创业有效, 且在宗族网络紧密时作用强度更大。作用机制分析发现, 数字治理降低了企业创业门槛, 使得更多创业者创办小微企业, 进而提高了农业创业水平。据此, 政府应加大数字技术在基层治理中的应用, 并且关注传统宗族网络在其中的作用, 进而更好实现数字技术对农村基层治理的赋能, 提高农业创业活力。 2024年04月03 00:00 2024年02期 173 184 1571383 高名姿<sup>1</sup>, 张雷<sup>2</sup>, 朱慧劼<sup>1</s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