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oa 封面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 2024年07月25 00:00 2024年04期 0 0 8115704 目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0 2024年07月25 00:00 2024年04期 0 0 298710 乡村文化何以强: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逻辑与进路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1 中华文化复兴根基在于乡村文化振兴。从乡村文化自觉开启到新时代乡村文化自强的递进式逻辑转化中,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乡村文化振兴相互呼应,揭示了乡村文化振兴的规律性认识,达成对乡村文化振兴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有效回应了“乡村文化何以强”的时代命题。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论逻辑集中表现于乡村文化领导论、乡村文化立场论、乡村文化自信论、乡村文化激活论、乡村文化系统论和乡村文化保障论的体用贯通,明确了乡村文化振兴的责任担纲、价值立场、文明基础、内生动力、要素融通和工作布局,构建了“第二个结合”性质的乡村范式。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进路须从夯实党的乡村文化领导权、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推动农耕文明现代转化、巩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阵地、构建乡村文化发展共同体和健全乡村文化制度体系等方面着手,为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基础。 2024年07月25 00:00 2024年04期 1 12 1507657 张明皓, 陈怡思 习近平大农业观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与价值意蕴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2 习近平大农业观是新时代党领导农业强国建设取得的原创性理论成果。从生成逻辑上看,习近平大农业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大农业的理论原则,借鉴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调整农业生产关系的历史经验,并最终在新时代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锤炼成熟。从核心要义上看,习近平大农业观回答了关于农业强国建设的原则、立场、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蕴藏着对新发展阶段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思考。从价值意蕴上看,习近平大农业观的成功实践,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加快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体进程,为世界粮农发展与减贫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 2024年07月25 00:00 2024年04期 13 23 1495595 牛一凡<sup>1</sup>, 付坚强<sup>2</sup> 互动与重塑:乡村现代化转型的行动逻辑——基于广西S村的案例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3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乡村融入开放市场的现代化转型是实现乡村振兴与现代化的关键路径之一,但实践中缺乏可行的行动逻辑和指导框架。本文从乡村系统理论视角出发,结合广西S村现代化转型实践案例,引入组织管理领域中的资源依赖理论,并将该理论修正为中国乡村现代化情境下的双向资源依赖理论,这为乡村现代化转型中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的起底逻辑提供了一种解释。同时,结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解构乡村系统在城乡互动中的演变机制,构建了“互动与重塑”乡村现代化转型的行动逻辑框架。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通过改变乡村系统外部环境的机制,促使其内部系统中农民主体性、资源与制度的适应性改变,进而推动乡村系统演变。乡村系统演变在乡村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重塑的过程中,以农民生活生产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就业方式、消费观念、村庄归属感与身份认同感、对村级治理组织的态度转变为表征,最终实现乡村现代化转型的目标。这为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乡村系统演变与乡村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完整的行动逻辑链条。 2024年07月25 00:00 2024年04期 24 38 1634004 邱亚彪<sup>1</sup>, 王巨光<sup>1</sup>, 李睿<sup>2</sup>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如何影响乡村共同富裕——基于D村和S村的双案例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4 步入新阶段,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已成为促进乡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基于山东D村和广东S村两个案例,依照“资源—规则—效能”分析框架,探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乡村共同富裕的过程和机理。研究发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由于股权结构、参与方式和分配原则的不同,形成不同取向的内生规则,进而影响乡村共同富裕成效。其中,以集体化股权结构、过程式参与、公有利益分配为特征的社区合作型集体经济,维系了经营过程的集体性和内生规则的公共性,进而提升了乡村共同富裕内生发展能力。而以个体化股权结构、监管式参与、共有利益分配为特征的股份合作型集体经济,偏重于集体经营的经济属性且吸纳了政治动力,致使内生规则的去公共化以及乡村共同富裕的目标偏移。从战略定位来说,集体经济发展不能局限于经济经营的层次,还应着眼于激发集体的政治活力,并由此建构公共性的规则秩序,以便对乡村共同富裕事业施以正向性影响。 2024年07月25 00:00 2024年04期 39 51 1636231 王进文 公益项目包干: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索及其实现机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5 壮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公益项目包干型集体经济作为一种新型集体经济的实现方式,是由地方政府赋能村社组织承包完成公益项目,村社组织动员和组织农民参与项目实施,从而实现农民和集体经济双增收的集体经济发展路径。这种新型集体经济发展路径通过内外力量的联动,以“政府行政赋能—村社居间统筹—农民组织动员”三重机制的有机衔接,构建了“政府-村社-农民”互惠关系格局,但在实践运行中也显现了集体经济依托项目发展的局限性、村社组织角色的冲突性、农民参与空间面临瓶颈等问题。鉴于此,我国发展集体经济既要外源式支持,又要盘活村集体的自主发展能力,才能发展出多种形式的内外联动型集体经济。 2024年07月25 00:00 2024年04期 52 62 1489826 孙新华<sup>1</sup>, 和夏妍<sup>2</sup> 劳务服务型集体经济的组织运行机制与社会效应——基于皖东S村的案例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6 在租赁型和经营型集体经济发展空间受限的情况下,劳务服务型集体经济为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供新的发展路径。皖东S村的典型经验表明,在地方政府发展政策的推动下,为了回应农村待就业群体的社会需求和企事业单位用工的市场需求,有些村民委员会出资注册了各类村级劳务服务组织,通过组织低龄老年人开展在地化劳务服务的方式获取集体收入。劳务服务型集体经济的组织运行过程之所以有效,得益于组织引领与村庄动员机制、规范用工与技术推广机制、灵活管理与熟人监督机制的共同作用。在社会效应方面,发展劳务服务型集体经济为闲置农业劳动力再就业创造了新途径,在低龄老年群体劳动价值再生产、家庭养老负担减轻和村庄再组织化方面产生积极意义。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之际,个案村庄的经验给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带来一些实践启示。 2024年07月25 00:00 2024年04期 63 74 1497505 马平瑞, 李祖佩 权责主体认知偏移对农户耕地保护技术选择偏好的机制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7 基于苏皖两省农村入户调查数据,分析农地流转视角下的农户权责主体认知偏移对耕地保护技术选择偏好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流转视角下农户对耕地保护权责“各有所表”,“谁种谁保护”的实用主义和“是谁的,谁保护”的物权意识并存,农户耕地保护“角色—认知—行为”的多重偏离致使其技术选择偏好于短期和浅表型技术。(2)农户耕地保护权责主体非己认知对行为发生数、中长期行为和深入改进型行为均有负向影响。(3)农户权责主体偏移显著抑制耕地保护投资,但较长的流转租期能对冲非己认知对投资及行为偏好的负向影响。据此,未来引导农户参与耕地保护,应通过“政府宣传+技术推广”体系适度纠正农户对耕地保护权责主体的认知偏移,立足产品增值与流转制度保障协同增进农户对采纳耕地保护技术的经济预期,以及推进耕地保护补贴和农村“两权”抵押贷款等政策创新。 2024年07月25 00:00 2024年04期 75 88 1670928 王全忠<sup>1</sup>, 朱赛<sup>1</sup>, 周宏<sup>2</sup> 面向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农地制度创新:小农户视角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8 在农业强国战略背景下,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发挥关键支撑作用。相对于工程管理问题,农地制度创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尚未被充分重视。已有关于农地制度的研究主要关注稳定土地承包权和流转土地经营权的关系,而对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地制度改革的关系研究不足。在广大中西部村庄,小农户仍然是农业经营的主体,需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支持,融入现代农业发展体系。从小农户的视角出发,面向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农地制度创新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地块整合问题,要避免工程导向的项目建设造成农田耕作的不便;二是土地经营权配置问题,要避免大户导向的项目建设造成小农户被制度性排斥。基于田野调查,克服两种困境的办法是在保持土地承包权不变的基础上,由村集体整合地块,形成按户连片经营,不仅能充分释放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农业发展的经济效应,而且有利于保障农村社会稳定。 2024年07月25 00:00 2024年04期 89 98 1467592 王海娟 村社统筹的土地细碎化治理:机制与效益——以安徽“小田变大田”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09 单一的土地细碎化治理方式难以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现“小田并大田”的地方实践提供了治理机制融合的契机。实地调查发现,从村社统筹的视角出发,村社集体由于具有政经社合一的属性,在发挥自组织优势的基础上整合了行政机制和市场机制,是三位一体治理机制的承接载体。在具体实践中,村社集体能够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实现土地产权整合并有序流转土地经营权。统筹治理的机制在于村社集体通过整合地方政府的治理资源激活自组织,在发挥自组织动员能力的基础上改进行政机制的不足并降低市场主体的交易成本,使三种机制在实践中能够取长补短。村社统筹的土地细碎化治理有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以及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因此,在土地细碎化治理的融合机制探索中,应充分重视村社集体在土地细碎化治理中的统筹功能,同时发挥政府的基础性作用和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 2024年07月25 00:00 2024年04期 99 109 1487144 郑佳鑫 公共基础设施如何影响农地转入增收效应?——基于生产决策与市场接入视角的实证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10 基于陕川渝三省(市)的1436份农户调查数据,对公共基础设施与农户生产决策和市场接入的内在联系进行探讨,进一步厘清在不同公共基础设施水平下农地转入对农户农业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农地转入促进了家庭农业收入的增长,且生产性公共基础设施和交易效率公共基础设施均能增强农地转入的增收效应。机制分析发现,生产性基础设施通过影响要素投入和种植行为两方面的生产决策提高增收效应,具体包括种子、化肥和农业机械投入的提升,以及减少玉米、增加水稻种植的结构调整。交易效率基础设施尽管对农户的要素投入决策无影响,但能够优化其种植行为决策,表现为既提高种植类型调整频率和经济作物种植概率,又能提升农户的市场接入水平,主要是增强对粮价的关切及拓宽农业销售渠道。异质性分析表明,生产性基础设施强化青年农户与高学历农户的农地转入增收效应更为显著,而交易效率基础设施增强了传统小农和市场型农地转入的增收效应。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农村生产性与交易效率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充分释放其在农地增收效应中发挥的重要促进作用。 2024年07月25 00:00 2024年04期 110 122 1717630 杨美春<sup>1</sup>, 黄腾<sup>2</sup>, 刘天军<sup>1</sup> “乡村数字茧房”风险与机理研究——基于“结构-过程”分析框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11 以数字化助推乡村治理提质增效是数字乡村的价值期待,但倾向性需求主导下围裹乡村场域、束缚主体行动、遮蔽项目受众的“乡村数字茧房”可能阻碍该治理目标实现。在数字洪流、科层体制以及多元治理主体非理性行动过程的影响下,“乡村数字茧房”将更加迅速地出现和巩固,并呈现浮面过密、内里钳制、区隔深化的风险表征。通过实地调查,基于“结构-过程”框架分析发现,政绩目标下的“强推行者”、数字增速下的“大合作方”、行政压力下的“弱行动者”、被动卷入下的“小接收方”四维向度,构成“乡村数字茧房”成茧链路。反思数字乡村治理中存在的挑战,并提出可参考的防范路径,对真正释放数字乡村战略的价值意义具有重要作用。 2024年07月25 00:00 2024年04期 123 135 1685361 曾凡军, 邹希婕, 陈永洲 发展权能、政治认同与基层党组织权威再造机制研究——基于莱西市G新村党建的个案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12 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物质基础,准确把握和分析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产业振兴中的功能发挥,是深刻理解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权威再造的重要突破口。以莱西市G新村党建的实践探索为案例,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权威再造机制为着眼点,致力于呈现农村基层党组织权威再造的过程机理。研究发现:G新村党总支在实践中,通过跨村空间资源优化整合机制提升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通过乡村复合型组织结构创新促进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发展权能变现;通过村域多元主体治理联结构建机制提升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为民服务力。此外,农村基层党组织制度性权力与经济生活有机融合并作用于村庄的日常生产实践,引发了村民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认同,从而实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权威再造。 2024年07月25 00:00 2024年04期 136 146 1654814 曹聪敏, 赵晓峰 治权分配:村组关系的类型化实践与村级治理塑造机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13 村组关系作为村庄治理的基础性环节,制约着村级治理的水平与效能。基于鄂、桂、晋三地的田野调查发现,村组关系呈现三种实践形态:“村强组弱”结构、“组强村弱”结构以及“村组均衡”结构。村组关系的类型化实践遵循三重逻辑,即以村庄社会关联为核心的社会逻辑、以集体产权配置为核心的经济逻辑及以行政介入为核心的行政逻辑,三者分别形塑出村组不同的治理能力。由此,行政村与村民小组的治理功能差异根源于其资源配置能力的差异,本质上是村庄治权在村组之间的不同分配。作为村庄治权的主体,村组共同构成村级治理不可分割的完整性单元,村组之间的治权分配是理解村级治理差异的关键。 2024年07月25 00:00 2024年04期 147 159 1517766 纪芳 同群效应如何影响农户生产经营投资行为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14 提高农户生产经营投资水平对促进农村产业兴旺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5年、2017年和2019年三期面板数据,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同群效应如何影响农户生产经营投资行为。研究发现:农户生产经营投资行为存在同群效应,同村居民之间的信息传递和风险分担是同群效应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进一步分析发现,将农户生产经营投资划分为农业投资和工商业投资,同群效应主要影响农业投资,且地区金融发展水平是同群效应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不同子群中的分析结果显示,村庄内年轻人的生产经营投资决策具有示范效应,而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仅表现为组内同群效应。因此,构建高质量的社会网络,完善市场信息传递机制,拓宽农户投融资渠道,以及有针对性地对特定群体普及投融资知识,是提高农户投资意愿和投资水平的有效手段。 2024年07月25 00:00 2024年04期 160 173 1509874 许玉韫<sup>1</sup>, 檀艺佳<sup>2</sup>, 刘晓星<sup>2</sup> 数字化转型能提升农村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吗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415 基于2015—2021年江苏省县域47家农村商业银行全机构调查数据,构建农村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评价指标体系,考察数字化转型对农村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上,数字化转型通过“降本增效”渠道提升农村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考虑了数字化转型成本和收入的阶段性特征,面板门槛模型检验发现,数字化转型与农村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之间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非线性关系。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对小规模农村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升作用主要体现在同期,且影响逐渐减弱,而对大规模农村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升作用主要体现在长期,且影响逐渐增强。进一步讨论发现,相较于处于低数字接入水平地区的农村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对处于高数字接入水平地区的农村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有显著提升作用。研究结论对于推动农村金融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2024年07月25 00:00 2024年04期 174 186 1506106 熊健, 吴之伟, 董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