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oa 封面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 2024年12月11 00:00 2024年06期 0 0 1830534 目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0 2024年12月11 00:00 2024年06期 0 0 296501 法人农业: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改革路径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1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而农村改革的全面深化,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了不竭动力。提出发展"法人农业"这一核心概念,旨在聚焦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立足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和小农户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通过变革农业经营形态发掘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新内涵,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为加快推进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基础支撑。法人农业已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具有法人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科技装备先进和经营规模适度等基本特征。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必须与人地关系变化相适应,加快推进农业经营形态变革,优化法人农业经营格局,以适度规模支撑稳产保供、以主体融合提高产业韧性、以需求牵引赋能科技创新、以双层经营增强竞争能力,走中国特色农业强国道路。 2024年12月11 00:00 2024年06期 1 13 2039920 高强, 丘棫清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逻辑框架、难点阻点与制度构建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2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全国集体经济组织在运行机制、分配方式、决策制度等方面仍普遍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这些问题并未因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的完成而得到解决。在产权理论与契约理论的基础上,从管理、机制与制度三个视角展开分析,总结出新时期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逻辑框架、三重阻滞、重点方向与制度构建"的逻辑框架,并指出新时期仍需以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市场化改革、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现代企业制度作为重点任务。因此,应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市场化改革、构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现代企业制度。 2024年12月11 00:00 2024年06期 14 24 1583967 魏广成<sup>1</sup>, 孔祥智<sup>2</sup> 城乡双向户籍制度改革与城乡人口双向流动融合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3 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口城乡双向流动与融合,而户籍制度改革滞后造成城乡人口双向流动障碍: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滞后造成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面临"落户困境",农村户籍制度改革滞后造成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面临"下乡困境"。通过分析农业转移人口与土地的关系、市民化与落户的关系,澄清导致"落户困境"与"下乡困境"的两个认识误区,提出从职业而非身份重新认识农业转移人口群体属性、从居住而非身份重新认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依托载体的新视角,得出通过城乡双向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人口双向流动融合的政策建议,包括以"经常居住地"为公共服务载体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劳动群众集体"为成员资格识别原则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下乡市民村民化。 2024年12月11 00:00 2024年06期 25 36 1434865 邹一南<sup>1</sup>, 彭晓静<sup>2</sup>, 张焕<sup>3</sup> 主持人语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4 2024年12月11 00:00 2024年06期 37 37 1014560 王晓毅 城乡融合的动力机制与路径选择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5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中国的城乡关系呈现三种不同的模式:农村普遍空心化、人口和资源高度集聚县城的集中型模式,城乡相互交流融合的互动型模式,公共服务资源下沉乡镇的服务型模式。之所以形成不同的城乡关系模式,是因为农民流动的推动力已经从寻找就业机会转向获取公共服务,农民的流动模式也逐渐从城乡之间反复迁移转变为在能够满足其公共服务需求的地方寻求稳定生活。受到人口密度、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文化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区的公共服务成本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不同,导致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不同,进一步影响了农民对生活地点的选择,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城乡关系模式。理解城乡关系的多样性与动力机制的变迁,对于新时期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均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12月11 00:00 2024年06期 38 48 1410839 王晓毅<sup>1,2</sup>, 刘齐<sup>2</sup> 城乡融合背景下我国县域富民产业发展动力机制与培育路径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6 城乡融合发展内在蕴含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县域富民产业为以城乡融合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载体。县域富民产业根植于县域,以富民为价值取向,立足要素禀赋结构形成比较优势,基于城乡组织配置生产要素,通过产业跨界融合实现多业态创新发展。县城富民产业发展主要受制度供给和政策创新、城乡要素创新性配置、现代技术创新赋能、市场需求牵引等因素共同作用影响。县域富民产业发展整体层次和水平不高,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在发展体制机制、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要素保障能力、带动效益与带动能力等方面存在短板。要将县域富民产业培育融入产业转型升级整体进程和县域经济发展全过程来谋划推进,坚持分类施策,加强制度供给,强化技术赋能,提升平台载体,强化利益联结,因地制宜发展壮大各具特色的县域富民产业。 2024年12月11 00:00 2024年06期 49 61 1619607 涂圣伟 人本视角下城乡融合发展的群体关怀及实践路径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7 区别于经济、空间分析视角,人本视角下的城乡融合分析,更加注重阶层群体分析范式,坚守底层关怀视角,关注拆分型劳动力再生产体制下流动群体与留守群体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角色定位、价值归属和发展环境。从人本视角出发,既需要思考经济发展质量能否惠及乡村留守群体,城市公共服务保障能否包容进城流动群体,乡村产业形态能否承载返乡流动群体等核心议题,也需要摒弃单一的问题和弱势视角,从基于身份认同的社区包容性环境营造、人本价值与发展型政策导向的制度设计、复合能力与社会关系导向的多元服务三个实践维度,满足流动群体和留守群体的"价值-生计-福利"需求,缩小阶层差距,助推共同富裕。 2024年12月11 00:00 2024年06期 62 73 1427521 苏海 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意义与实践路径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8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乡村振兴铸魂,提升乡村文化振兴的视野和格局,坚持目标导向、宗旨导向和创新导向,从更高的哲学站位和更深的历史逻辑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筑牢强大思想保障。乡村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全局工作中居于突出位置,贯穿乡村振兴全维度全过程,是各维度的黏合剂与动力源,对于引领保障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是新业态发展的重要支点、新农人培育的内在需求、新农村生活的关键因素、新乡风构建的重要力量。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本质特征和历史方位,以文化产业升级为引擎,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以文化主体培育为根本,提振农村精神风貌;以文化空间构建为重点,促进和美乡村建设;以文化机制建设为关键,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将文化振兴融入乡村振兴各领域全过程,增进乡民文化自信与自觉,推进优秀乡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服务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 2024年12月11 00:00 2024年06期 74 83 1410063 王飞, 骆小春 过渡期后欠发达地区的识别方式及帮扶机制研究——基于县域数据的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9 尽管通过三年过渡期的接续帮扶,脱贫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过渡期后就不需要再对脱贫地区的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进行帮扶。本文尝试构建三种方案对欠发达地区进行定量识别分析,研究发现欠发达地区仍然主要分布于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其在摆脱绝对贫困后又面临着财政约束、基础能力薄弱约束、生态脆弱约束、人才短缺约束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约束等一系列约束与挑战。基于此,本文构建过渡期后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的组织管理、力量动员、动态调整、考核激励机制,并从时序和空间推进两方面入手谋划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推进策略,建议在帮扶政策体系上实现四个新结合,保障欠发达地区持续性的高质量发展。 2024年12月11 00:00 2024年06期 84 96 1435188 张琦, 宋志杰, 李璐 组织再造:乡村产业发展共同体构建的逻辑与机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10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从共同体理论出发,以薯香小镇产业发展的组织形态为研究对象,通过个案研究刻画了乡村产业发展共同体的运行逻辑,探索以村庄联建、乡镇统筹、企业融入为特征的乡村产业发展组织再造逻辑与机制。研究发现,国家政策引导、乡村产业发展转型和共同利益需求共同促使乡村产业发展共同体的形成。乡村产业发展共同体对于乡村振兴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乡村产业发展单元的扩大,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的有效嵌入和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有效配置。在乡村振兴阶段,乡村产业发展共同体的繁荣不但需要乡土人才的培育与回引,还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持续拓展产业发展的空间。在目前乡村产业发展共同体的培育过程中,不同主体特征和行动逻辑差异所形成的合作困境,以及人才、技术、资金缺失所形成的要素困境仍然是限制共同体发展的主要障碍。鉴于此,需要国家在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上考虑到乡村产业发展共同体中不同主体的特性和功能,进而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重要的组织保障。 2024年12月11 00:00 2024年06期 97 108 1603132 李博<sup>1</sup>, 贺子娟<sup>1</sup>, 李卓<sup>2</sup>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下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演化与适应性发展研究——以浙江诸葛村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11 传统村落空间在历史上经历了长期的演化过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类型和特征。研究尝试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指导,分析传统村落作为复杂适应系统的特征,其在形态构成与空间演化过程中与该理论的适配性。通过对诸葛村历史演变过程、空间形态特征、主体行为模式和适应机制等发展特征的解析,以主体的层次聚集揭示演化历程中多元主体系统与外部环境变化的协调反应,并基于不同时期主体聚集涌现现象对于演化规律所产生的主动或被动适应性行为体现,对现有复杂适应系统演化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提出新的优化传统村落系统化演变的适应性策略,并以新的视角对传统村落演化规律和特征进行探讨,以期实现传统村落系统适应性发展的有序提升。 2024年12月11 00:00 2024年06期 109 120 1625917 叶洁楠, 濮依 集体土地征收中用益物权独立补偿否定论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12 《民法典》第三百二十七条并不当然含有对用益物权独立补偿的意思。相反,因用益物权内容具有个别性,价值难以统一量化,故对用益物权独立补偿存在技术障碍。并且,对用益物权作独立补偿还面临体系评价的矛盾,会诱发当事人骗取补偿和双重补偿等问题。与土地私有制国家不同,我国集体土地所有制在事实上限制了用益物权的处分与收益权能,故对用益物权作独立补偿可能会导致用益物权合同当事人间的不公,涉嫌侵害其他集体成员利益,甚至背离集体所有制的改革底线。因此,维护被征地农民权益的目标应在维持用益物权非独立补偿的前提下,通过强化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内部治理等改革来逐步实现。 2024年12月11 00:00 2024年06期 121 131,158 1458390 黄忠, 魏夏珍 农田整治对农户撂荒行为的影响——基于"农田整治—要素市场—作物布局"治理策略的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13 农地撂荒及其治理问题一直备受学界关注。构建"农田整治—要素市场—作物布局"的农地撂荒治理策略的分析线索,重点考察农田整治及其与要素市场的互动对农户撂荒行为产生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1)农田整治对农户耕地撂荒行为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实施农田整治能使农户撂荒的概率减少约54%。(2)机制检验表明,农田整治通过提升耕地生产能力和资本要素替代水平两条路径抑制了农户的撂荒行为。(3)异质性分析表明,如果农田整治项目只注重工程建设,其对农户撂荒的抑制效果相对有限;如果工程建设与地权权属调整相结合则可以有效缓解农户撂荒。(4)进一步的证据表明,农田整治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治理策略,还与农业要素市场和区域连片种植两类治理策略存在关联性与协同性。农田整治兼具工程建设与权属调整,二者不可偏废,应该有机结合,协同治理耕地撂荒。此外,在治理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有为政府"的引导性作用,为市场与组织的作用发挥提供制度保障。 2024年12月11 00:00 2024年06期 132 145 1508217 庄健, 罗必良 数字农业的发展历程、应用场景及优化路径——基于数字农业应用场景的讨论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14 传统农业正经历由数字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未来的农业形态将逐步向数字农业转型升级。数字农业被视为整合农业生产要素和过程的数字化表达,旨在通过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和精细化作业,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全面升级。本文梳理了数字农业在各领域和行业的具体应用,介绍数字农业为行业发展所提供的应用场景开发案例。数字农业为农业生产管理提供创新性技术方案,其核心在于实现各类农业应用场景的数字化,如数字种植、数字温室、数字畜牧、数字渔业及数字农产品溯源等众多的应用场景。整体而言,我国数字农业已有较大发展,但仍处于初级阶段,数字农业基础条件、市场化程度、数据供应主体与数字治理能力等方面存在短板与优化空间。 2024年12月11 00:00 2024年06期 146 158 2503656 王海侠, 屈林婧 农业要素配置结构、配置效率与数字农业发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15 以要素配置理论与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为基础,从农业资本深化与农业劳动力结构变迁两个维度,深度剖析农业要素配置结构变化影响数字农业发展的理论逻辑,并依托中国284个地级市2012—2022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农业要素配置结构变化影响数字农业发展的直接与间接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农业资本深化与劳动力结构变迁均能够直接促进数字农业发展,也能够通过提高要素配置效率间接促进数字农业发展;农业资本深化和劳动力结构变迁等促进数字农业发展的效果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相较于东部地区和大规模城市,中西部地区和小规模城市的要素配置结构变化对数字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更明显。因此,政府应多举措推进农业资本深化进程,促进农业技术进步与配置结构优化;多方位完善数字人才支撑体系建设,为数字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推动不同区域、不同规模城市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发展,为农业资本深化和劳动力结构变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024年12月11 00:00 2024年06期 159 175 1496206 刘欢<sup>1</sup>, 钱巍<sup>2</sup>, 阮俊虎<sup>1</sup> 数字农业基础设施有效供给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16 数字农业基础设施有效供给面临布局能力欠佳、供应链不成熟、应用场景缺乏等多重困境。建构国有企业主导的数字农业基础设施供给网络,突破数字农业基础设施有效供给的限制条件,形成有效强化链,是破解数字农业基础设施有效供给多重困境的重要途径。大型国有农业企业具有盈利性和非盈利性的双重功能,集领先用户、系统集成者、应用场景构建者多重角色于一体,由其主导供给可以破解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布局中的"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进而通过"探索式-利用式"双元学习,突破研发、集成、应用等供给环节中的资源约束、能力陷阱、接受度低等诸多限制,生成较强的系统集成能力、应用场景构建能力,使数字农业基础设施供给效力得以显现。当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上起到非线性效应、乘数效应、循环效应后,"动力—能力—效力"三者将达成有效强化链,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功能不断涌现,从而推动数字农业基础设施供给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 2024年12月11 00:00 2024年06期 176 186 1414756 郭珍, 曾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