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周怀峰.嵌入宗族社会网的自然村小型公共品治理——桂东南B乡K村互助基金的个案研究[J].南方农村,2013(1):63-73.
[2] 刘成良.农民集体行动的动员机制分析——对桂北一个宗族村落的考察[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15.
[3] 刘伟.自生秩序、国家权力与村落转型——基于对村民群体性活动的比较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
[4] 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的村庄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2(1):168-179.
[5] 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 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M].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73:43.
[7] 贺雪峰.乡村治理与秩序[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8] 汪锦军.嵌入与自治:社会治理中政社关系的再平衡[J].中国行政管理,2016(2):70-76.
[9] 刘祖云,韩鹏云.乡村社区公共品供给模式变迁:历史断裂与结合——基于乡村秩序演进的视角[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8.
[10] 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18.
[11] 贺雪峰.行动单位与农民行动逻辑的特征[J].中州学刊,2006(5):129-133.
[12] 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11:2.
[13] 李培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83.
[14] 陈潭,刘祖华.迭演博弈、策略行动与村庄公共决策——一个村庄" 一事一议" 的制度行动逻辑[J].中国农村观察,2009(6):61-71.
[15] 刘伟.论村落自主性的形成机制与演变逻辑[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33-140.
[16] 王立争.农村集体成员派生诉讼的理论探索[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79-83.
[17] 段新星,王秋月.乡村困境中"共同经济利益意识"的凝聚逻辑及其限制——对S村"神婆修庙"的事件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6(4):2-12.
[18] 李怀,贺灵敏.集体行动的内部动员过程——硬强制动员与软强制动员[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15.
[19] 马克格兰诺维特.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M].罗家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3.
[20] 贺雪峰.新乡土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调查笔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55.
[21]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3.
[22]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62.
[23] 田雄,曹锦清."事件团结"与村庄生活共同体的再造——基于一起乡村事件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37-46.
[24] 李怀印.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M].北京:中华书局,2008:20.
[25] 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M].李培林,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
[26] 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M].冯钢,刘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8.
[27] Peter Evans.State-society Synergy:Government and Social Capital in Development[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International and Area Studies,199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