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温铁军,董筱丹.村社理性:破解"三农"与"三治"困境的一个新视角[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14(4):20-23.
[2] 陈靖.城镇化背景下的"合村并居"——兼论"村社理性"原则实践与效果[J].中国农村观察,2013(4):14-21.
[3] 陈靖.村社理性:资本下乡与村庄发展——基于皖北T镇两个村庄的对比[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3):31-39.
[4] 史云贵.从政府理性到公共理性[J].社会科学研究,2007(6):65-70.
[5] 何慧丽,邱建生,等.政府理性与村社理性[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18(6):39-44.
[6]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1986:1-4.
[7] 徐勇.农民理性的扩张[J].中国社会科学,2010(1):103-118.
[8] 陈晓莉."村改居"社区及其问题:对城中村城市化进程的反思与改革[J].兰州学刊,2014(3):126-132.
[9] 费孝通.小城镇大问题[J].瞭望周刊,1984(4):13-15.
[10] 费孝通.温州行[J].瞭望周刊,1986(20):21-23.
[11] 吴莹.空间变革下的治理策略——"村改居"社区基层治理转型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7(6):94-116.
[12] 应星.农户、集体与国家: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六十年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46.
[13] 许经勇.农村集体产权不完善之症结与破解路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2):27-33.
[14] 纪程.集体经济支撑、"保护型经纪"主导下的村庄治理[J].社会主义研究,2007(4):81-83.
[15] 潘维.农民与市场:中国基层政权与乡镇企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3.
[16] 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M].上海:三联书店,1998:294.
[17] 欧阳静.村级组织的官僚化及其逻辑[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5-20.
[18] 贺雪峰.新乡土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调查笔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36.
[19] 邓燕华,阮横俯.农村银色力量何以可能?——以浙江老年协会为例[J].社会学研究,2008(6):131-154.
[20] 徐勇.村干部的双重角色:代理人与当家人[J].二十一世纪,1997(4):151-158.
[21] 贺雪峰.论乡村治理内卷化——以河南省K镇调查为例[J].开放时代,2011(2):86-101.
[22] 肖唐镖.村治中的宗族[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23] 朱康对,黄卫堂,任晓.宗族文化与村民自治——浙江省苍南县钱库镇村级民主选举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00(4):64-69.
[24] 徐声响.农村宗祠功能转换的内在逻辑和现实选择[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2(4):112-118.
[25] 贺雪峰.中国农民合作的正途和捷径[J].探索与争鸣,2010(2):55-58.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卢克玲.农业雇工合作与村庄秩序再生产——基于豫南白村的经验[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22,22(03):84.
LU Keling.Ecological Dilemma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Farmers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A Case Study of Pesticide Application in Meng Village, Shandong Province[J].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2022,22(0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