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谭同学.亲缘、地缘与市场的互嵌[J].开放时代,2012(6):69-81.
[2] 吴重庆.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的儒学"下乡"[J].文化纵横,2012(2):44-47.
[3] 吴重庆."界外":中国乡村"空心化"的反向运动[J].开放时代,2014(1):145-154.
[4] 郑莉.东南亚华人的同乡同业传统[J].开放时代,2014(1):210-223.
[5]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335-336.
[6] 阎明."差序格局"探源[J].社会学研究,2016(5):189-214.
[7] 麻国庆.家与中国社会结构[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219.
[8] 麻国庆.永远的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73.
[9] 孙立平."关系"、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J].社会学研究,1996(5):20-30.
[10] 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J].社会学研究,2006(4):201-213.
[11] 周飞舟.差序格局和伦理本位[J].社会,2015(1):26-48.
[12] 吴飞.从丧服制度看"差序格局"[J].开放时代,2011(1):112-122.
[13] 翟学伟."亲亲相隐"的再认识[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9(1):50-59.
[14] 翟学伟.关系与权力:从共同体到国家之路[J].社会科学研究,2011(1):85-94.
[15] 沈毅."家""国"关联的历史社会学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8(6):155-173.
[16]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485-486.
[17] 吴重庆."道"通往何方:兼论儒家的爱是否有差等[J].读书,2018(2):159-166.
[18] 翟学伟.再论"差序格局"的贡献、局限与理论遗产[J].中国社会科学,2009(3):152-158.
[19] 贺雪峰.公私观念与中国农民的双层认同[J].天津社会科学,2006(1):56-60.
[20] 杨善华,侯红蕊.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J].宁夏社会科学,1999(6):51-58.
[21] 李沛良.论中国式社会学研究的关联概念与命题[M]//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编.东亚社会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71.
[22] 谭同学.桥村有道[M].北京:三联书店,2010:439-441.
[23] 方向新.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演变趋向、突出特征与推进策略[J].求索,2019(4):147-156.
[24] 布尔迪厄.实践理论大纲惯习[M].高振华,李思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213.
[25] Herzfeld Michael. Cultural Intimacy[M]. New York:Routledge, 2005:3.
[26] 罗伯特芮德菲尔德.农民社会与文化[M].王莹,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94.
[27] 孟子.孟子[M].万丽华,蓝旭,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14.
[28] 王习明.户族、庙会与老人[J].广东社会科学,2007(3):190-195.
[29] 申端锋.农民行动单位视域中的小亲族[J].江海学刊,2007(4):121-125.
[30] 刘勤.自我、主体性与村庄:陕南丘村公共生活研究,1980-2006[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179.
[31]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83-84.
[32] 杨华.时空压缩下的农民分化[J].求索,2019(5):120-128.
[33] 费孝通.小城镇研究十年反思[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226.
[34] 谭同学.从伦理本位迈向核心家庭本位[J].思想战线,2013(1):98-102.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吴重庆.“同乡同业”:“社会经济”或“低端全国化”?[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20,20(05):9.
WU Chongqing.“Fellow Townsman”: “Social Economy” or “Low-End Nationalization”?[J].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2020,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