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汪向东. "新农人"与新农人现象[J]. 新农业, 2014(2):18-20.
[2] 魏延安. 漫谈"新农人"的起源、现状与未来[J]. 新农业, 2019(20):39-44.
[3] 蔡艳华, 朱爱敏. 媒体话语对"他者"媒介形象建构分析——以"农民工"的报道为例[J]. 视听, 2016(7):192-193.
[4] Michel F. The Archeology of Knowledge and the Discourse on Language[M]. New York:Pantheon Books,1972:21-31.
[5] 徐硕. 欧洲新闻媒体对万达集团的企业形象话语建构研究——以万达集团并购英国Odeon & UCI院线的报道为例[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17.
[6] 刘立华, 童可. 框架理论视角下国家形象的媒体话语建构研究——以"中美贸易战"报道为例[J]. 山东外语教学, 2020, 41(3):39-49.
[7] 袁周敏. 南京城市形象的话语建构[J]. 外国语言文学, 2018, 35(1):53-67.
[8] 王琦. "一带一路"英文媒体中的中国企业形象——语料库辅助下的批评话语分析[J]. 当代外语研究, 2019(3):99-113.
[9] 陈建平. 中英美大学机构身份的话语建构策略比较[J]. 现代外语, 2017,40(1):24-36,145.
[10] 王丽君. 批评性话语分析和语料库语言学协同使用研究——以维权新闻中的女性形象构建为例[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33(3):68-71.
[11] 黄赤澄. 《农民日报》中的农民形象研究[D]. 南昌:江西师范大学, 2020.
[12] 李星萱. 短视频社交平台中"新农民形象"的建构——以"快手"为例[J]. 今传媒, 2020, 28(9):18-21.
[13] 李露萍. 当代"新农人"的身份建构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6.
[14] Teun A V. Discourse and Context:A Sociocognitive Approach[M]. Cambridge:Pergamon Press,1993:107-126.
[15] Ruth R. Disorders of Discourse[M]. Harlow:Longman,1996.
[16] 张宵, 田海龙. 从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理论渊源看其跨学科特征[J]. 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2009, 29(4):64-67.
[17] Wodak R. Mediation between Discourse and Society:Assessing Cognitive Approaches in CDA[J]. Discourse Studies, 2006, 8(1):179-190.
[18] 辛斌,刘辰.Van Dijk的社会-认知话语分析[J]. 外语学刊,2017(5):14-19.
[19] 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M]. 曾庆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87.
[20] 胡慧. 从互文性看文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 学术界, 2006(5):205-209.
[21] 申小龙. 中国文化语言学[M].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0.
[22] Reisigl M, Wodak R.The 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DHA)[M]//Wodak R, Meyer M. (eds.).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14:87-121.
[23] 张红宇. 中国农村改革的未来方向[J]. 农业经济问题, 2020, 41(2):107-114.
[24] 辛斌. 语篇互文性的语用分析[J]. 外语研究, 2000(3):14-16.
[25] 周春霞. 论农村弱势群体的媒介话语权[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29(3):150-153.
[26] 乌楠, 张敬源. 中美企业机构身份的话语建构策略[J]. 现代外语, 2019, 42(2):220-230.
[27] Gillian B,George Y. Discourse Analysi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190-222.
[28] Reisigl M,Wodak R. Discourse and Discrimination:Rhetorics of Racism and Anti-semitism[M]. London:Routledge,2001.
[29] 张天伟.基于进化心理学的批评话语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5):78-87,146.
[30] 辛斌.语篇互文性的批评性分析[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158-159.
[31] 赵林静. 话语历史分析:视角、方法与原则[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9, 20(3):87-91.
[32] 李敏. 现代汉语的义务情态分析[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0(1):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