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钟良晋. 贵州省生态脆弱对地区贫困的影响——基于GIS技术的空间计量分析[J]. 贵州商学院学报, 2017, 30(3):12-18.
[2] 雷明.两山理论与绿色减贫[J]. 经济研究参考, 2015(64):21-22, 28.
[3] 莫光辉, 张菁. 绿色减贫:脱贫攻坚战的生态精准扶贫策略——精准扶贫绩效提升机制系列研究之六[J]. 广西社会科学, 2017(1):144-147.
[4] 斯泰恩·汉森.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与贫困危机:发展经济学的展望[M]. 朱荣法,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1994:45-46.
[5] 薛东前, 赵奂, 罗正文. 西安城市贫困与城市环境质量的时空耦合分析[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42(6):94-99.
[6] Wu J G. Landscape Sustainability Science:Ecosystem Services and Human Well-being in Changing Landscapes[J]. Landscape Ecology, 2013, 28(6):999-1023.
[7] 威廉·配第. 赋税论[M]. 邱霞, 原磊,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6:179-180.
[8]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人口原理[M]. 王惠惠, 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20-25.
[9] 李宝恒. 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研究报告[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10-12.
[10] 杨灿. 基于生态赤字的湖南省绿色发展研究[D]. 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34-49.
[11] 葛宏, 吴宝晶, 欧阳放. 绿色扶贫是环境与经济的双赢选择[J]. 经济问题探索, 2001(10):37-40.
[12] 刘艳梅. 西部地区生态型反贫困战略选择[J]. 理论前沿, 2006(4):40-41.
[13] 曹康康. "绿色扶贫"的理论意蕴、建构困境及其消解路径[J]. 理论导刊, 2017(6):69-79.
[14] 王晓毅. 绿色减贫:理论、政策与实践[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46(4):28-35.
[15] 张琦, 孔梅. 治理现代化视角下新时代中国绿色减贫思想研究[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0(1):14-20.
[16] 张琦. 中国绿色生态减贫的创新:区域性整体脱贫的"南阳实践"[J]. 人民论坛, 2020(31):94-95.
[17] 张宜红, 薛华. 生态补偿扶贫的作用机理、现实困境与政策选择[J]. 江西社会科学, 2020, 40(10):78-87.
[18] 万君, 张琦. 绿色减贫:贫困治理的路径与模式[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4(5):79-86.
[19] 张琦, 冯丹萌. 绿色减贫:可持续扶贫脱贫的理论与实践新探索(2013-2017)[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1):65-73.
[20] 雷明, 邹培. 绿色生态减贫: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之关键[J].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2020(4):45-48.
[21] 任斐鹏, 江源, 董满宇, 等. 基于遥感和GIS的流域社会经济数据空间化方法研究[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5, 32(3):112-116.
[22] Lawson E T, Gordon C, Schluchter W. The Dynamics of Poverty-environment Linkages in the Coastal Zone of Ghana[J].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2012, 67:30-38.
[23] 阿布都沙塔尔·买买提明, 瓦哈甫·哈力克, 阿不都克依木·阿布力孜, 等.和田策勒绿洲生态环境约束型贫困问题研究[J]. 新疆农业科学, 2007(6):870-876.
[24] 曹诗颂, 赵文吉, 段福洲.秦巴特困连片区生态资产与经济贫困的耦合关系[J]. 地理研究, 2015, 34(7):1295-1309.
[25] 丁文广, 魏银丽, 王龙魁, 等.甘肃省环境退化、灾害频发及贫困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3, 27(3):1-7.
[26] 蓝红星, 胡原. 民族地区绿色减贫绩效研究——以大小凉山彝区为例[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 39(12):34-39.
[27] 冯丹萌, 陈伟伟.十八大以来农村绿色减贫的探索之路研究[J]. 当代经济管理, 2018, 40(11):8-14.
[28] 史志乐, 张琦.实施乡村振兴需要绿色减贫推动[J]. 中国生态文明, 2018(3):67-68.
[29] 张琦, 施发启, 宋涛, 等.中国绿色减贫指数研究总论[J]. 经济研究参考, 2015(10):4-25.
[30] 张琦. 大兴安岭南麓等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绿色减贫指数分析及建议[J]. 经济研究参考, 2017(7):3-4.
[31] 尚海洋, 宋妮妮, 丁杨. 生态补偿现金方式的减贫效果分析[J]. 统计与决策, 2018, 34(12):90-93.
[32] 杜洪燕, 武晋. 生态补偿项目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基于农村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视角[J]. 人口与经济, 2017(6):116-124.
[33] 王伟, 吕涛, 顾再柯. 贵州省水土保持助推扶贫工作历程与经验[J]. 中国水土保持, 2020(12):10-13.
[34] 黄祖辉. 新阶段中国"易地搬迁"扶贫战略:新定位与五大关键[J]. 学术月刊, 2020, 52(9):48-53.
[35] 刘远彬, 丁中海, 孙平, 等. 两型社会建设与智慧产业发展研究[J]. 生态经济, 2012, 28(11):133-135.
[36] 王元聪. 绿色减贫的靶向功效、运行逻辑及长效机制——基于"主体-产业-空间"三维互嵌耦合阐释框架[J]. 思想战线, 2020, 46(2):144-151.
[37] 彭斌, 刘俊昌. 民族地区绿色扶贫新的突破口——广西发展林下经济促农增收脱贫路径初探[J]. 学术论坛, 2013, 36(11):104, 134.
[38] 马宝收. 庭院经济与农民增收初探[J]. 生态经济, 2007(6):85-89.
[39] 黄承伟, 覃志敏.贫困地区统筹城乡发展与产业化扶贫机制创新——基于重庆市农民创业园产业化扶贫案例的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 2013, 34(5):51-55.
[40] 黄渊基, 匡立波, 贺正楚. 武陵山片区生态文化旅游扶贫路径探索——以湖南省慈利县为例[J]. 经济地理, 2017, 37(3):218-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