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 2020:145.
[2] 陈锡文, 罗丹, 张征.中国农村改革4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8:516-517.
[3] 潘鲁生.中国乡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论——以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 2020(6):118-122.
[4] 文军, 沈东.认知、移情与行为:新市民群体角色再造的内在机理——基于大都市郊区农民市民化的调查分析[J].人文杂志, 2015(1):111-119.
[5] 吴理财.处境化经验:什么是农村社区文化以及如何理解[J].人文杂志, 2011(1):143-147.
[6] 王列生.论社区文化治理的社会合力[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10):64-76.
[7] 吴莹.空间变革下的治理策略——"村改居"社区基层治理转型研究[J].社会学研究, 2017(6):94-116, 244.
[8] 张鸿雁."文化治理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建构全面深化改革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为"[J].社会科学, 2015(3):3-10.
[9] 陈庚, 邱润森.新时代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研究[J].江汉论坛, 2020(7):137-144.
[10] 姜亦炜.互构与适应:文化治理的乡村逻辑[J].治理研究, 2021(1):70-80.
[11] 韩俊.乡村振兴战略五处发力[J].中国乡村发现, 2020(1):1-6.
[12] 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12.
[13] 托尼本尼特.文化、治理与社会——托尼本尼特自选集[M].王杰, 强东红, 译.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 2016:254.
[14] 姜亦炜.文化治理在乡村:基层政权与民间社会的互构——浙江六村的庙宇与节庆[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2):109-121.
[15] 德雷克格里高利, 约翰厄里.社会关系与空间结构[M].谢礼圣, 吕增奎, 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90-91.
[16] 陆益龙.村庄特质与乡村振兴道路的多样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5):141-148.
[17] 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 2014:10-12.
[18] 田毅鹏, 张红阳.村落转型再生进程中"乡村性"的发现与重写[J].学术界, 2020(7):61-72.
[19] 李丹.理解农民中国[M].张天虹, 张洪云, 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35-36.
[20] 祖田修.农学原论[M].张玉林,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52-53.
[21] 贺雪峰, 田舒彦.资源下乡背景下城乡基层治理的四个命题[J].社会科学研究, 2020(6):111-117.
[22] 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 齐心,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6:193-195.
[23] 王春光.乡村建设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实践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 2020(10):26-47.
[2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3-8.
[25] 周大鸣, 郑梦娜.从"二元社区"到社区融合——以东莞虎门太平村为例[J].青年探索, 2019(5):48-60.
[26]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5:8.
[27] 颜玉凡.文化自信与社区文化协同治理创新[J].学习与探索, 2019(2):48-53.
[28] 张惠梅.社区文化发展委员会:基层文化治理新机制[J].图书馆论坛, 2018(9):25-26.
[29] 颜玉凡, 叶南客.文化自信视域下的新时代公共文化治理理路[J].社会科学研究, 2020(5):116-121.
[30] 王春光.城市化中的"撤并村庄"与行政社会的实践逻辑[J].社会学研究, 2013(3):15-28.
[31] 郎友兴.从小区到故乡:社区文化与中国城市社区建设[J].浙江社会科学, 2013(5):76-81.
[32] 陈建胜.农村社区文化营造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以杭州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 2015(9):72-78.
[33] 田毅鹏.农村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取向[J].政治学研究, 2018(1):111-114.
[34] 文军, 吴越菲.流失"村民"的村落:传统村落的转型及其乡村性反思[J].社会学研究, 2017(4):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