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毛立平.清代的嫁妆[J].清史研究,2006(1):90-95.
[2] Gennep amold van. The Rites of Passage[M]. 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60:116-145.
[3] 姚欣荣.当代中国妇女嫁妆的变迁[J].妇女研究论丛,1992(2):51-55.
[4] 刁统菊.嫁妆来源及象征的多样性分析[J].广西民族研究,2007(1):61-68.
[5] Goody Jack. Bridewealth and Dowry in Africa and Eurasia[M]//Jack Goody, Stanley Tambiah, eds. Bridewealth and Dow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3:1-58.
[6] 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73.
[7] 吉国秀.婚姻支付变迁与姻亲秩序谋划——辽东Q镇的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1):114-136.
[8] 熊凤水,慕良泽.婚姻偿付·婚姻资助·姻亲互惠——对农村婚姻支付实践的尝试性解读[J].新疆社会科学,2009(1):101-105.
[9] 张翼.中国阶层内婚制的延续[J].中国人口科学,2003(4):39-47.
[10] 徐安琪.择偶标准: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0(6):18-30.
[11] 李煜,陆新超.择偶配对的同质性与变迁——自致性与先赋性的匹配[J].青年研究,2008(6):27-33.
[12] 王跃生. 1930—1990:华北农村婚姻家庭变动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46-62.
[13] 桂华,余练.婚姻市场要价:理解农村婚姻交换现象的一个框架[J].青年研究,2010(3):24-36.
[14] 夏柱智,贺雪峰.半工半耕与中国渐进城镇化模式[J].中国社会科学,2017(12):117-137.
[15] 何倩倩.从"婚配"到"婚恋":婚姻模式变迁与农村光棍形成——基于关中L村的实地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30-136.
[16] Goode W J. The Theoretical Importance of Love[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59,24(1):38-47.
[17] 李永萍.北方农村高额彩礼的动力机制——基于"婚姻市场"的实践分析[J].青年研究,2018(2):24-34.
[18] 邱幼云.社会性别视角下的高嫁妆现象:基于闽南C镇的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5(5):71-75.
[19] 费孝通.江村经济[M].戴可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59,41.
[20] 布迪厄.实践感[M].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247-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