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陈剩勇.村民自治何去何从——对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现状的观察和思考[J].学术界,2009(1):42-50.
[2] 周雪光.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一个组织学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14-16.
[3] James J.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Size Determinant in Small Group Interaction[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51,16(4):474-477.
[4] 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物品与集团理论[M].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18.
[5] 赵秀玲."微自治"与中国基层民主治理[J].政治学研究,2014(5):51-60.
[6] 李增元.农村基层治理单元的历史变迁及当代选择[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57(2):31-42.
[7] 邓大才,张利明.多单位治理:基层治理单元的演化与创设逻辑——以中国农村基层治理单元演化为研究对象[J].学习与探索,2017(5):65-75.
[8] 李华胤.政策落地:探索村民自治基本单元的现实因素[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3):26-31.
[9] 胡平江.地域相近: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空间基础[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3(4):17-22.
[10] 邓大才.产权单位与治理单位的关联性研究——基于中国农村治理的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2015(7):43-64.
[11] 黄振华,张会芬.农村产权单元与自治单元的关联性及其治理效能——基于全国25个省(区、市)296个村庄的实证分析[J].宁夏社会科学,2018(1):129-134.
[12] 邓大才.利益相关:居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动力基础[J].东南学术,2014(5):40-49.
[13] 李松有.群众参与视角下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基本单元的选择[J].东南学术,2017(6):57-64.
[14] 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重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5] 理查德·H.霍尔.组织:结构、过程及结果[M].张友星,等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16] Meyer J W, Rowan B. 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7,83(2):340-363.
[17] 程瑞山,任明明.乡村"治理有效"的意蕴与考量[J].科学社会主义,2019(3):116-121.
[18] 胡红霞,包雯娟.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治理有效[J].重庆社会科学,2018(10):24-32.
[19] 胡平江."单元政治":国家与社会有效治理的空间形态与规模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4):69-77.
[20] 俞可平.中国的治理改革(1978-2018)[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71(3):48-59.
[21] 白雪娇.治理有效视阈下"微治理"的实践探索及其运转逻辑[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2(1):131-136.
[22] 黄杰.耦合治理结构与大国治理:对"双轨政治"的重温和拓展性解读[J].浙江社会科学,2012(9):42-50.
[23] 周雪光.项目制:一个"控制权"理论视角[J].开放时代,2015(2):82-102.
[24] 徐勇,赵德健.找回自治:对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探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3(4):1-8.
[25] 韩瑞波."片区自治":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新探索[J].探索,2020(1):154-165.
[26] 胡平江.自治重心下移:缘起、过程与启示——基于广东省佛冈县的调查与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4(2):128-134.
[27] 田先红.项目下乡中多元化乡村治理主体、机制及效能——基于四川S市村民议事会的经验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0(4):5-15.
[28] 汤玉权,徐勇.构建农村社会的稳定系统:以"双轨政治"为分析框架[J].学习与实践,2017(4):95-104.
[29] 白雪娇.规模适度:居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组织基础[J].东南学术,2014(5):50-57.
[30] 陈明.村民自治:"单元下沉"抑或"单元上移"[J].探索与争鸣,2014(12):107-110.
[31] 方中权.中心村建设:西部大开发中的切入点[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59-62.
[32] 陈思.中国乡镇自治必然性的理论辨析[J].江汉论坛,2011(3):78-82.
[33] 田孟."合村并组"的政治逻辑与治理困境[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3):107-119.
[34] 黄辉祥,吴刚.村民自治的治理单元究竟如何确定?——基于对既有实践探索与理论争论梳理的思考[J].社会主义研究,2020(3):101-107.
[35] 李华胤.走向治理有效:农村基层建制单元的重组逻辑及取向——基于当前农村"重组浪潮"的比较分析[J].东南学术,2019(4):89-97.
[36] 田先红.国家与社会的分治——赣南新农村建设中的理事会与乡村组织关系研究[J].求实,2012(9):84-89.
[37] 曹正汉.中国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及其稳定机制[J].社会学研究,2011,25(1):1-40.
[38] 周雪光.从"官吏分途"到"层级分流":帝国逻辑下的中国官僚人事制度[J].社会,2016,36(1):1-33.
[39] 申端锋.乡村治权与分类治理:农民上访研究的范式转换[J].开放时代,2010(6):5-23.
[40] 宋学勤.1949-1965年农民进城与社会管理——兼及城乡二元管理体系的形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8):58-63.
[41] 王向阳.新双轨治理:中国乡村治理的旧制度与新常态——基于四地乡村治理实践的考察[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7(2):6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