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赵淑德.中国土地制度史[M].台湾:三民书局,1999:62.
[2] 长野郎.中国土地制度的研究[M].强我,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107.
[3] 张杰.公共用公物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18.
[4] 高鉴国,高功敬.中国农村公共物品的社区供给机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26.
[5] 余凯. 中国欠发达农村地区教育布局结构调整与公共空间的退却——基于晋西石楼县的调查[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6] 叶子荣,刘鸿渊.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历史、现状与重构[J]. 学术研究,2005(1).
[7] 吴业苗. 农村社会公共性流失与变异——兼论农村社区服务在建构公共性上的作用[J].中国农村观察,2014(3).
[8] 于燕燕.社区自治与政府职能转变[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5.
[9] 胡全柱. 文化自觉视角下乡村公共空间探析[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10] 王东,王勇,李广斌. 功能与形式视角下的乡村公共空间演变及其特征研究[J]. 国际城市规划,2013(2).
[11] 薛颖,权东计,张园林,等. 农村社区重构过程中公共空间保护与文化传承研究——以关中地区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2014(5).
[12] 肖泽晟.公物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33.
[13] 李小红.中国农村治理方式的演变与创新[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3.
[14] 项继权.中国农村社区及共同体的转型与重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
[15] 曹海林. 村落公共空间演变及其对村庄秩序重构的意义——兼论社会变迁中村庄秩序的生成逻辑[J]. 天津社会科学,2005(6).
[16] 项继权.中国农村社区及共同体的转型与重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
[17] 武中哲,韩清怀. 农村社会的公共性变迁与治理模式建构[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18] 陈宇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区的精神文化变迁[J]. 云南社会科学,2007(1).
[19] 楚明锟.逻辑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19-20.
[20] 郭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市场法律规制的实证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168.
[21] 汪新胜,汪进元. 公益性建设用地与经营性建设用地的界分及其法律化[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2] 王泽鉴.民法概要(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90.
[23] 王源明,梁亚荣.公物视角下农村基础设施的性质和权属制度探析[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3).
[24] 肖泽晟. 公物的二元产权结构——公共地役权及其设立的视角[J]. 浙江学刊,2008(4).
[25] 耿卓. 地役权的现代发展及其影响[J]. 环球法律评论,2013(6).
[26] 王明远. 天然气开发与土地利用:法律权利的冲突和协调[J]. 清华法学,2010(1).
[27] 耿卓.传承与革新:我国地役权的现代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68.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赵旭东,孙笑非.中国乡村文化的再生产——基于一种文化转型观念的再思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17(01):119.
ZHAO Xudong,SUN Xiaofei.On the Reproduction of Chinese Rural Culture: Reflection Based on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Concept[J].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2017,17(0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