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舒星宇,温勇,宗占红,等.对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间接估算及评价——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J].人口学刊,2014,36(5):18-24.
[2] 李晓鹤,刁力.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失能人口动态预测[J].统计与决策,2019(10):75-78.
[3] 蔡键,唐忠.华北平原农业机械化发展及其服务市场形成[J].改革,2016(10):67-74.
[4] 陈锡文,陈昱阳,张建军.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产出影响的量化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1(2):39-46.
[5] 李旻,赵连阁.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基于辽宁省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10):12-18,110.
[6] 王跃梅,姚先国,周明海.农村劳动力外流、区域差异与粮食生产[J].管理世界,2013(11):67-76.
[7] 邹晓娟,贺媚.农村留守老人农业生产现状分析——基于江西调查数据[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66-70.
[8] 董欢,郭晓鸣.传统农区"老人农业"的生成动因与发展空间[J].中州学刊,2015(9):39-44.
[9] 朱启臻,杨汇泉.谁在种地——对农业劳动力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1):162-169.
[10] 李澜,李阳.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研究——基于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30(6):61-66.
[11] 周娟.老龄化背景下农业的可能性及其意义——以韩国农业为例[J].人口与发展,2017,23(6):38-47.
[12] 贺雪峰.老人农业:留守村中的"半耕"模式[J].国家治理,2015(30):43-48.
[13] 叶敬忠.农村留守人口研究:基本立场、认识误区与理论转向[J].人口研究,2019,43(2):21-31.
[14] 夏柱智.以地养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现实选择[J].南方人口,2018,33(5):65-73.
[15] 印子.优势视角下农村养老需要及其自组织满足[J].中州学刊,2017(9):79-84.
[16] 孙立平.对社会二元结构的新认识[J].学习月刊,2007(1):21-22.
[17] 文贯中.土地制度必须允许农民有退出自由[J].社会观察,2008(11):10-12.
[18] 孙宪忠.中国农民"带地入城"的理论思考和实践调查[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3-69.
[19] 夏柱智,贺雪峰.半工半耕与中国渐进城镇化模式[J].中国社会科学,2017(12):117-137.
[20] 郭继强.中国城市次级劳动力市场中民工劳动供给分析——兼论向右下方倾斜的劳动供给曲线[J].中国社会科学,2005(5):16-26.
[21] 白南生,李靖,陈晨.子女外出务工、转移收入与农村老人农业劳动供给——基于安徽省劳动力输出集中地三个村的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7(10):46-52.
[22] 叶敬忠,张弘.透视中国农村留守人口[J].社会科学论坛,2009(3):102-115.
[23] 陈义媛.中国农资市场变迁与农业资本化的隐性路径[J].开放时代,2018(3):95-111.
[24] 圣明,克俭.农村养老:特征与对策[J].经济问题,1997(10):61-64.
[25] 温铁军.农民社会保障与土地制度改革[J].学习月刊,2006(3):20-22.
[26] 陈柏峰.对我国农地承包权物权化的反思[J].清华法律评论,2006:45-63.
[27] 贺雪峰.乡村振兴战略要服务老人农业[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0(3):1-5.
[28] 孙新华,钟涨宝.地方治理便利化:规模农业发展的治理逻辑——以皖南河镇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7(3):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