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耿言虎.现代性与农村生态危机:"断裂"的视角(1949-2012)——基于云南省M县四村田野调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5):17-24.
[2] 阿肖克·甘巴姆,邢玉洁.全球知识冲突:印度瓦朗加尔区引进转基因种子的社会学分析[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10(2):28-39.
[3] 张慧鹏.中国农业是如何走上石油化工道路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型的体制机制动力[J].开放时代,2016(3):176-189.
[4] 阿帕杜雷.印度西部农村技术与价值的再生产[M]//许宝强,汪晖.发展的幻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240.
[5] 任守云,付会洋.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耕知识传播的动力、过程和影响——以河北省李村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7(9):92-99.
[6] 朱晓阳.黑地·病地·失地——滇池小村的地志与斯科特进路的问题[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2):22-48.
[7] 左停,旷宗仁,徐秀丽.从"最后一公里"到"第一公里"——对中国农村技术和信息传播理念的反思[J].中国农村经济,2009(7):42-47.
[8]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449.
[9] 张平淡,艾凤义.科技下乡服务的长效机制[J].科技管理研究,2007,27(12):76-78.
[10] 刘学坤."科技下乡"的现代性语境及其教育功用:功能主义的解释[J].求实,2012(8):86-89.
[11] 潘家恩,杜洁.社会经济作为视野——以当代乡村建设实践为例[J].开放时代,2012(6):55-68.
[12] 张茂元.技术应用的社会基础中国近代机器缫丝技术应用的比较研究[J].社会,2009,29(5):21-38.
[13]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20.
[14] 徐勇."法律下乡":乡土社会的双重法律制度整合[J].东南学术,2008(3):19-27.
[15] 徐宗阳.资本下乡的社会基础——基于华北地区一个公司型农场的经验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6,31(5):63-87.
[16] 克利福德·格尔茨.地方知识[M].杨德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339.
[17] 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M].王晓毅,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400.
[18] 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M].程立显,刘建,等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译林出版社,2013:24.
[19] 谢培熙,王处辉.技术视角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路径研究——以山东省原县刺花种植技术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1):16-23.
[20] 马格林.农民、种籽商和科学家:农业体系与知识体系[M]//许宝强,汪晖.发展的幻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320-322.
[21] 王晓毅.乡村振兴与乡村生活重建[J].学海,2019(1):51-56.
[22] 林龙飞.乡村振兴背景下青年返乡创业的内隐逻辑——基于个人意义构建视角的多案例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9(10):62-68.
[23] 何慧丽,苏志豪.返乡青年何以返乡?——基于主体性视角的考察[J].贵州社会科学,2019(10):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