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涂圣伟. 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导向与实现路径[J]. 宏观经济研究, 2020(4):103-116.
[2] 周佳宁, 秦富仓, 刘佳, 等. 多维视域下中国城乡融合水平测度、时空演变与影响机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9, 29(9):166-176.
[3] 龙花楼, 陈坤秋. 基于土地系统科学的土地利用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J]. 地理学报, 2021, 76(2):295-309.
[4] 高波, 孔令池.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 2019(8):4-16.
[5] 刘守英,王一鸽.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中国转型的乡村变迁视角[J].管理世界,2018,34(10):128-146.
[6] 孔祥智, 谢东东. 城乡融合发展面面观:来自县域的报告[J]. 河北学刊, 2022, 42(2):129-139.
[7] 叶超, 于洁. 迈向城乡融合: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结合研究的关键与趋势[J]. 地理科学, 2020, 40(4):528-534.
[8] 吴成国.中国县域治理史(古代卷)[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9:1-17.
[9] 王春光. 对作为基层社会的县域社会的社会学思考[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6(1):1-11.
[10] 陆学艺, 王春光, 胡建国. 县域现代化: 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福建省晋江市调查[J]. 红旗文稿, 2008(3):25-27.
[11] 魏光奇. 官治与自治: 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治[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1-23.
[12] 徐勇."接点政治":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县域分析——一个分析框架及以若干个案为例[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48(6):2-7.
[13] 李海金,陈文华.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构建策略与路径[J].中州学刊,2019,276(12):77-82.
[14] 费孝通. 中国士绅[M]. 赵旭东,秦志杰,译.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15] 曹正汉. 中国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及其稳定机制[J]. 社会学研究, 2011, 25(1):1-40.
[16] 李海金, 焦方杨. 县域脱贫的逻辑特征、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基于全国首批脱贫摘帽区县C市Q区的调查[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2(6):63-70.
[17] 杨华.县乡中国:县域治理现代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236.
[18] 徐勇.城乡差别的中国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19] 李华胤,侣传振.从分治到合治: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关系转变与走向[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6(5):8-15.
[20] 王春光. 县域社会学研究的学科价值和现实意义[J].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2020(1):36-46.
[21] 刘守英,龙婷玉.城乡融合理论:阶段、特征与启示[J].经济学动态,2022,733(3):21-34.
[22] 周庆智.县政治理:权威、资源、秩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23] 吴成国.中国县域治理(现代卷)[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9:4.
[24] 渠敬东, 周飞舟, 应星. 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 2009(6):104-127.
[25] 杨志勇, 杨之刚. 中国财政制度改革30年[M]. 上海: 格致出版社, 2008: 11.
[26] 王绍光. 分权的底限[M]. 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7.
[27] 陈锡文. 中国县乡财政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M]. 太原: 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3.
[28] 谢培秀. 城乡要素流动和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分析[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 24-28.
[29] 程继隆. 县域社会科学发展观——中观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点[J].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25(1):3-6.
[30] 樊红敏. 转型中的县域治理: 结构、行为与变革: 基于中部地区5个县的个案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 1.
[31] 张静. 基层政权: 乡村制度诸问题[M]. 增订本.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