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贞一.精神文明[N].神州日报,1918-08-18(08).
[2] 邓小平.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7.
[3]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J].求是,1996(21):5-16.
[4]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5] 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J].王容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93-201.
[6] Parsons T. The Social System[M]. Array London: Routledge,1995:68-200.
[7] Rostow W W. 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A Non-communist Manifesto[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4.
[8] 雷迅马.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社会科学与美国对第三世界政策[M].牛可,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6-7.
[9] 牛可.自由国际主义与第三世界——美国现代化理论兴起的历史透视[J].美国研究,2007,21(1):34-56.
[10] 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M].陈高华,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57-221.
[11] 富永健一,严立贤."现代化理论"今日之课题——关于非西方后发展社会发展理论的探讨[J].国外社会科学,1986(4):1-10.
[12] 杜赞奇.全球现代性的危机——亚洲传统和可持续的未来[M].黄彦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113.
[13] 伊曼努尔·华勒斯坦.历史资本主义[M].路爱国,丁浩金,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91-102.
[14] 安德烈·冈德·弗兰克.依附性积累与不发达[M].高铦,高戈,译.南京: 译林出版社,1999:2.
[15] 艾森斯塔德S.N..反思现代性[M].旷新年,王爱松,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37.
[16] 多明尼克·萨赫森迈尔,任斯·理德尔,艾森斯塔德S.N..多元现代性的反思:欧洲、中国及其他的阐释[M].郭少棠,王为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67.
[17] 甘阳.新时代的"通三统":中国三种传统的融会[J].书城,2005(6):29-33.
[18] 姚中秋.文明复兴视野中之变革新范式[J].开放时代,2012(9):76-85.
[19] 沈湘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传统文化根基[J].中国社会科学,2022(8):109-123.
[20]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2).
[21] 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23-03-16(02).
[22]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56-83.
[23] 洪银兴.促进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J].教学与研究,2023(6):5-11.
[24] 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 曹卫东,译.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1: 20.
[25] 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M].殷陆君,编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7.
[26] 丁立群. 中国式现代化:一种新型现代文明形态[J]. 哲学动态, 2023(8): 5-13.
[27] 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
[28] 尚宏适.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6: 5.
[29] 衣俊卿.从日常生活批判到哲学人类学——中国现代化的宏观理论构想[J].天津社会科学,1992(1):11-17.
[30] 乌尔里希·贝克,伊丽莎白·贝克-格恩斯海姆.个体化[M].李荣山,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
[31] 鲍曼.个体地结合起来[M]//乌尔里希·贝克,伊丽莎白·贝克-格恩斯海姆.个体化(序二).李荣山,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1.
[32] 刘兴盛.人的现代化的跃迁: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之维[J]. 哲学研究, 2023(4): 14-22.
[33] 弗雷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王明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62.
[34] 毛泽东.致秦邦宪(一九四四年八月三十一日)[M]//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39.
[35] 赵旭东.文化认同的危机与身份界定的政治学——乡村文化复兴的二律背反[J].社会科学,2007(1):54-62.
[36] 户晓辉.人是目的:实践民俗学的伦理原则[J].民族文学研究,2017,35(3):16-30.
[37] 刘程. 农民外出流动与农村家庭消费观念的现代化转变——来自川、皖、湘、赣、鄂五省的调查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 2007(12): 52-57.
[38] 何兴邦, 周葵. 城镇化对进城农民环保行为影响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 26(8): 70-78.
[39] 周星,周超."厕所革命"在中国的缘起、现状与言说[J].中原文化研究,2018,6(1):22-31.
[40] 王加华.作为人群聚合与社会交往方式的节日——兼论节日对基层社会建构与治理的价值[J].东南学术,2020(2):100-109.
[41] 何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手册[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8:38.
[42]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0-28(01).
[43] 王斌. 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J]. 求是, 2004(10): 58.
[44] 王佳欣.我省推进文明单位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结对共建 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N].南方日报,2023-07-25(A06).
[45] 焦旭玉,冯洋.让"文明之花"绽放在城市和乡间——金昌市推进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综述[N].金昌日报,2023-10-12(01).
[46] 雷蒙·威廉斯.文化分析[J].外国文学,2000(5):61-66.
[47] 赵汀阳.智慧复兴的中国机会[M]//赵汀阳,等著.学问中国.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13.
[48] 梁漱溟. 乡村建设理论[M]. 2版.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23.
[49] 陈炎."文明"与"文化"[J].学术月刊,2002(2):68-73.
[50] 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刘建基,译.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50.
[51] 刘铁梁. 村落生活与文化体系中的乡民艺术[J].民族艺术, 2006(1): 38-42.
[52] 刘建,吴理财.农民精神生活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明的重建[J].学习与实践,2023(6):75-82.
[53] 范玉刚.在中华文明与全球化双重视域中领悟乡村文化复兴的意义[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22-133.
[54] 甘阳.八十大文化讨论的几个问题[M]//甘阳.八十年代文化意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1-32.
[55] 习近平.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