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术期刊的投稿艺术(转)
发布人:administrator 发布时间:2013/5/22 11:12:46 浏览次数:3518次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与期刊发生一些关系。我们要了解一些知识,阅读一些作品,尤其是要发表自己的学术成果,就会与出版社、期刊社、网络联系比较多。尤其是在评职称的时候,我们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评成果,尤其是高级别刊物的成果。极端地说,几篇高级别刊物的论文可以决定一个人以后的许多事情。现在人们都在议论“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等概念,这些都是人们对期刊质量的评价。就政府管理部门来说,所有的刊物都是一样的,只分为公开的、内部的,但实际上,不同刊物的学术影响、学术地位和人们对它的认同度是有所不同的。
中国大陆现有各类公开发行的期刊9400多种,一说近万种,连新闻出版总署的具体管理人员也没有一个准确的数目。根据内容,刊物的种类有很多,如文化生活类、创作类、学术类、技术类、科普类等等;根据期刊的出版周期,刊物可以分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半年刊、年刊(比如年鉴)等等。
学术类期刊又分为专业类和综合类刊物。专业类期刊即在某一专业领域发表学术成果、传播学术信息的刊物,如《文学评论》、《哲学研究》、《中国医学》等;综合类学术期刊是在某一较大的领域内发表多学科学术成果、传播多学科学术信息的期刊,如《中国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战线》、《文史哲》等。高等院校的学报往往涉及多个学科,属于综合类学术刊物。
学术期刊是发表学术成果的重要平台。
经常有人问,自己认为给学报投的稿件是很好的,为什么发表不出来。甚至有人说,自己给学报投稿不用,而同一文章在其他地方却发表了,甚至被某某文摘刊物转载。这些情况都可能出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每个刊物的稿件处理程序不同,一般来说,学报都采取专家审稿制,而专家的兴趣可能影响文章的采用;二是较好的综合类学术刊物每年都收到大量稿件,处理上比较挑剔。比如《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收到稿件5600多篇,2005年收到稿件超过7100篇,2006年收到的稿荐也超过6000篇,而刊物每年可以发表出来的论文只有200篇左右。面对这种情况,根据我的投稿经历和从事编辑工作的经验,给综合类学术刊物,具体说,给学报投稿,一般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纯粹的投机是不行的,因为任何期刊都自己的一套审稿程序和审稿标准。我做了简单统计,《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从收到稿件到刊物出版,正常的需要20多道工作步骤,一般要10个月左右的时间。
就编辑的选稿看,一般需要在论文选题、写作等方面注意一下一些问题:
一、选题新颖,尤其是针对学术界的前沿课题、现实中的重大问题来选题;大小适当。太大,不容易深入;太小,难以产生影响。在综合类刊物中,专业性太强的选题往往不太受重视,音乐的五线谱、美术的色彩、语言学的语言研究等等,一般读者无法读懂,也难以产生较大影响。这样的文章在专业期刊上也许可以产生较大影响,因为关注的人都是专业人士,但在综合性刊物上就比较难。尽量不要涉及敏感话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外交问题、军事问题等等。有人写文章,专门研究风水,这种神秘主义的选题一般就不适合综合类学术期刊,而且容易与国家的相关政策相冲突。
二、学术创新:创新是最为重要的,创新是学术研究的生命。一般而言,学术研究中的创新包括三个方面:新观点、新材料、新表述。这三个方面,只要有其中之一、二,就可能是优秀的论文,如果三方面均包括了,自然更是具有价值的优秀成果了。就我的经验看,新观点,至少是自圆其说的新观点,在编辑那里是比较受重要的。没有新观点,往往在初步审读中就会被淘汰。创新不是唯新,创新需要在扎实的研究基础上实现。投稿者要注意的,我们所说的“创新”不是文章作者自认为的“创新”,而是在某一个领域的比较中的创新。
三、政治质量。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来说,政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甚至是学术刊物的生命。政治质量的表现,就是遵守国家法律及政策,至少不能违背法律、政策。我们常常说“学术无禁区,课堂有纪律”,在刊物编辑中也是一样,我们的说法是“学术无禁区,编辑有纪律”。有人说,即使发几篇质量不高的文章都不要紧,但绝对不能发表政治上可能出现问题的文章。在中国,由于刊物是实行审批制,而不是登记制,所以政治上出现问题的刊物是实行一票否决制。任何编辑都得为自己的刊物负责,作为学报的编辑,我们得为学校的期刊负责。所以,在写文章的时候,选题最好不要涉及敏感话题,比如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外交问题、军事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是最容易碰上高压线的。有的时候,稍微不注意就可能出现政治问题,甚至自然科学类刊物也是如此。比如地图,在刊物上印制的中国地图不标“台湾”、“南沙群岛”等版图和地名,就是政治错误,可以为外国的反华势力和国内的某些人提供口实;有的单看一篇文章仿佛没有什么问题,但综合整本刊物,就可能是政治问题,比如有些刊物在作者名字前标记作者地域,有的作者名字前标的是“美国”、“英国”、“日本”等,而在同一期刊物上,有的名字前又标上“台湾”、“香港”、“澳门”等,就是政治错误,因为前者是国家名,后者是中国的地区名,这样标记,就把中国的地区和其他国家等同起来了。所以一般学术刊物都不登载容易引起歧义的论文。
四、针对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刊物的针对性,每一种期刊都有自己的特点,对某一个或几个学术领域比较关注,应该对其进行考察。如果一个刊物从来没有发表过有些领域的文章,估计要重新开拓是比较难的,比如给《外语教学与研究》投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文章,肯定是没有下文的。当然,针对刊物栏目投稿,这也可能因为稿源丰富而使编辑更为挑剔,选择标准更高更严格。第二是选题的针对性,针对有关学科的热门话题、前沿话题展开研究,或者针对当下出现的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国家的重大政治决策等展开研究,这样的文章比较容易受到关注。所以在文章写作前,都应该首先“查新”,查阅大量资料、文献,看看别人是否写过,如果已经有观点相似的文章发表,就应该考虑切入角度甚至换选题了。
五、表达流畅、学术性较强。编辑读的文章很多,选稿一般都比较挑剔,即使对于非本人专业的论文,只要一看,往往就可以从编辑技术层面初步确定文章的学术质量。有些文章语言很平淡,术语不甚准确甚至很少使用学术术语,逻辑性不强,各部分之间比例不平衡,有的资料不准确、引文错漏多,有的甚至没有参考文献,等等,都可能在审稿的过程中被淘汰。
六、写作规范:语言要严谨、活泼,过分口语化的文章,看过之后就可以发现其没有多少新意。按照学术期刊的参考文献、注释等要求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论文格式:
1、题目及副标题,简洁、明确、能够揭示文章主要研究对象或主要观点;
2、作者,包括作者单位,地址等信息;
3、摘要:简要描述论文的主要内容、观点;自然科学的论文摘要往往需要描述整个成果的获得过程,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的摘要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是把论文的主要观点表达出来即可,要尽量使用客观的语气(第三人称语气)但避免使用“我认为”、“作者认为”以及“突破”、“填补空白”等词语。
4、关键词:根据国家标准,论文的关键词为3-8个,主要是根据文章主要内容确定,其用处是便于检索;
5、正文:
6、参考文献:包括编号、作者、成果(论文、专著)、出处、出版时间、页码等信息。出自同一文献的多次参考,编号一致,在文中标注页码。只参考了一次的文献,其页码可以标在文中,也可以标在文尾。
在我们处理的所有稿子中,几乎没有一篇不存在格式方面的问题,需要花很多工夫来进行技术处理。
在稿件末尾,要附上作者的多种联系方式,以方便编辑联络。
有人不管自己的文章质量如何,往往都喜欢说:“你就帮我发表一篇嘛。”其实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任何期刊都面临许多评价指标,如引用率(尤其是他引率)、转载率(人文社科类刊物的参照主要是《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基金项目论文率(尤其是高级别基金项目的论文)等等,所以也就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稿件处理程序。一般来说,在保证政治质量前提下的学术质量是编辑部选择稿件的首要条件。
任何刊物都不会把自己的品牌、声誉当儿戏。编辑不是在为自己工作,往往是在为单位、为期刊社工作,他们一般都会对自己的工作负责。
(来源:新浪博客,作者:蒋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