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农村社会学论坛——社会转型与农村社区治理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发布人:lieb 发布时间:2015/11/2 16:29:38  浏览次数:6569次
【字体: 字体颜色

2015 1031日—111日上午,由南京农业大学农村发展学院和学报(社科版)编辑部共同主办的第六届农村社会学论坛——社会转型与农村社区治理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国内知名“三农问题”学者王晓毅、贺雪峰、李远行、付少平、陆益龙、罗兴佐、董磊明、林聚任、张士闪、张玉林、刘金龙、仝志辉、熊万胜、鲁可荣等莅临会议,校内外师生近100人参会。

开幕式由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姚兆余教授主持,农村发展学院党委书记李昌新教授致欢迎辞,他对莅临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着重就农村发展学院和社会学系的发展态势向与会人员作了介绍。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王晓毅研究员发表讲话,代表与会人员感谢主办方的组织安排,他指出农村社会学论坛是一个学术社区,目前发展态势较好,是将来学术发展的一个导向。

会议共分为六个阶段,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就农村政治、农村社区治理、农村社区文化、农村社区建设等主题展开研讨。我校农村发展学院姚兆余教授、戚晓明副教授分别发表了“农村社区治理:主体性缺失及其重构”“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困境探讨”的主题报告,公管学院于水教授、张新文教授分别发表了“苏南农村社区治理若干问题的思考” “整体性治理机制与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的主题报告。

在一天半的会议时间里,与会专家学者发表了21场次的主题报告,知名“三农问题”学者贺雪峰、王晓毅、陆益龙、张玉林、李远行等分享了对“三农问题”的看法和见解。华中科技大学贺雪峰教授认为我国村庄呈现出明显的原子化,村庄存在较大程度的地域差异,无论是东中西部,还是南中北区域,而村庄矛盾则趋向于隐化。在不同类型和性质的村庄中,其社会结构和社会矛盾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因此,在对村庄的研究中需要考虑到不同村庄类型或性质的特殊性。中国社科院王晓毅研究员从驻村帮扶和精准扶贫的角度展开论述,他指出当前两个统计口径的低保政策覆盖人群差额达50%,目前农村是否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村民自治尚是一个问题,同时,加上村委会角色的行政化倾向,使得精准扶贫困难重重。中国人民大学陆益龙教授指出,经历革命、改造、改革和转型四次重大历史变迁之后的后乡土中国,乡村政治的基本性质已从“无为政治”转变为“村官政治”,村官代理着国家权力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中心作用,村官政治糅合了国家治理和乡村自治,有机地将国家利益、基层精英利益和村民利益整合起来,在功能上向发展与施惠型政治转变,从而达到了乡村政治在总体上的良性运行状态。南京大学张玉林教授介绍了山西4个采煤沉陷村的治理现状,认为社区治理必须要涉及的三个方面:原子化、碎片化的村庄问题、自上而下谋利型的官僚体系、市场经济与城市化的背景。中央财经大学李远行教授指出,农村社区包括三个层面的问题:人口、边界、惯习,当前社区呈现出形式存在,功能却在消失,因此,社区治理所指的主体:社区在什么层面来谈就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社区这一概念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导致社区治理成为一个伪命题。

会议共分为主题报告、讨论和提问、评论三个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发表了主题报告后,我校师生踊跃提问,与会专家学者热情回应。在评论环节,评论人和与会专家学者开展了真正的学术批评,既坦诚直接,又切中要害,学术观点得到了充分的交流,会议现场气氛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