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姜长云.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模式、启示与政策建议——对山东省平度市发展高端特色品牌农业的调查与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11(3):14-20.
[2] 张红宇.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历史机遇[J].农业经济问题,2019(6):4-9.
[3] 冀名峰,李琳.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四个问题[J].农村工作通讯,2019(8):39-44.
[4] 芦千文,姜长云.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104-115,157.
[5] 朱涛,夏宏.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1-3.
[6] 郝爱民.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外溢效应[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1-3,23-28.
[7] 夏杰长,李勇坚,刘奕,等.迎接服务经济时代来临[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10,53-54.
[8] 姜长云.关于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6(5):8-15,110.
[9] 倪洪兴,叶安平.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与贸易政策分析[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1):91-94.
[10] 张天佐,李琳,李世武,等.法国、芬兰、丹麦农业合作社的考察启示[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9(9):8-13.
[11] 王志国.台湾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的若干特点及其借鉴意义[J].中国发展观察,2015(9):77-81.
[12] 刘镭.现代农业发展的台湾道路:服务型现代农业的实践与价值[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23-26.
[13] 曹光乔,吴萍.中国农机服务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94-118.
[14] 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9:74-77.
[15] 张红宇,胡凌啸.工商资本如何为农民服务——金丰公社调研[J].农村经营管理,2019(9):20-24.
[16] 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9:1-77.
[17] 马鹏,刘林青.服务主导逻辑:制造企业服务转型的新思维[M]//夏杰长,王朝阳,刘奕.中国服务经济理论前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27-129.
[18] 温家宝.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道路[J].求是,2012(2):3-10.
[19] 姜长云.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界定与推进策略[J].改革,2019(6):41-52.
[20] 姜长云,等.多维视角下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186.
[21] 江小涓.高度联通社会中的资源重组与服务业增长[J].经济研究,2017(3):4-17.
[22] 凯文凯利.新经济新规则:网络经济的十种策略[M].刘仲涛,康欣叶,侯煜,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23.
[23] 罗必良.论服务规模经营——从纵向分工到横向分工及连片专业化[J].中国农村经济,2017(11):2-16.
[24] 罗必良,万燕兰,洪炜杰,等.土地细碎化、服务外包与农地撂荒——基于9省区2704份农户问卷的实证分析[J].经济纵横,2019(7):63-73.
[25] 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M].3版.李周,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11.
[26] 王一鸣.如何发挥竞争政策的基础性作用[J].中国市场监管研究,2018(9):10-12.
[27] 臧跃茹,刘志成.以确立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J].宏观经济管理,2018(4):26-31.
[28] 黄汉权,等.新时期中国产业政策转型: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29] 石达.公平竞争审查视角下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协调机制研究[J].市场周刊,2019(8):139-142.
[30] 赵昌文,等.新时期中国产业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6:18-26.
[31] 姜长云.粮食加工业迅速发展对中长期粮食安全的影响——以东北地区玉米加工业为重点的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7(4):21-25.
[32] 刘志彪,等.产业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292.
[33] 郭铁成,彭春燕.创新券政策原理和中国实践[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1-18.
[34] 科小创.什么是科技创新券[N].科创江北,2019-09-27.
[35] 张国勋,王大坤.《外商投资法》开启在华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新时代[EB/OL].(2019-03-22).www.zhonglun.com/Content/2019/03-22/1521067832.html.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林光华,宋雪飞.“三农”发展形势、问题与制度创新——“三农新政高层研讨会”观点综述[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06):119.
[J].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2013,(03):119.
[2]芦千文,姜长云.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16(05):104.
LU Qianwen,JIANG Changyun.Development and Experienc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in China[J].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2016,16(03):104.
[3]姜长云,杜志雄.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17(01):1.
JIANG Changyun,DU Zhixiong.Thoughts on Promoting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of Agriculture[J].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2017,17(03):1.
[4]芦千文,高鸣.中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支持政策的演变轨迹、框架与调整思路[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20,20(05):142.
LU Qianwen,GAO Ming.Policy Track, Framework and Improvement Direc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in China[J].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2020,20(03):142.
[5]魏滨辉,罗明忠.数字经济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基于非农就业和要素供给视角[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24,24(01):154.
WEI Binhui,LUO Mingzhong.Impact of the Digital Economy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ve Services: Perspectives from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and Factor Supply[J].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2024,24(0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