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郑有贵.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地位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33(5):22-28.
[2] 韩俊.在民法总则中明确集体经济组织的特殊法人地位[J].中国人大,2016(21):38-39.
[3] 张应良, 徐亚东. 农村"三变"改革与集体经济增长:理论逻辑与实践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 2019, 40(5):8-18.
[4] 孔祥智,高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变迁与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J].理论探索,2017(1):116-122.
[5] 仝志辉,陈淑龙.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集体经济的变迁和未来发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6):15-23.
[6] 许泉,万学远,张龙耀.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创新[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5):101-106.
[7] 朱天义,张立荣.新时代农村集体经营何以延续?——政府主导下的连片特困地区乡村产业发展模式比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6(4):30-38.
[8] 傅尔基.论多元产权多样混合与集体经济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3):42-49.
[9] 徐勇,赵德健.创新集体:对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探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4(1):1-8.
[10] 蓝宇蕴.非农集体经济及其"社会性"建构[J].中国社会科学,2017(8):131-147.
[11] 叶兴庆.扩大农村集体产权结构开放性必须迈过三道坎[J].中国农村观察,2019(3):2-11.
[12] 张晓山.我国农村集体所有制的理论探讨[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5(1):1-10.
[13] 杨团.此集体非彼集体——为社区性、综合性乡村合作组织探路[J].中国乡村研究,2018(1):394-424.
[14] 张慧鹏.集体经济与精准扶贫:兼论塘约道路的启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6):63-71.
[15] 温铁军,罗士轩,马黎.资源特征、财政杠杆与新型集体经济重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7(1):52-61,226.
[16] 王晓飞,岳晓文旭,周立.村企统合:经营村庄的新模式——以浙江省湖州市L村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21(10):20-31.
[17] Ostrom E. Governing the Commons: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18]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2006:45.
[19] 孔祥智.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基于"产权清晰+制度激励"理论框架的研究[J].经济纵横,2020(7):32-41.
[20] 李锦华.开启农村改革新征程——访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农村局局长冯海发[J].农村工作通讯,2013(23):15-17.
[21] 杨庆育.我国农业经营模式与新型农业的总体取向[J].改革,2014(12):5-11.
[22] Hardin G.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J].Science, 1968, 162(3859):1243-1248.
[23] Olson M.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J].Applied Economics, 1971, 355(1403):1593-1597.
[24] 潘劲.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据背后的解读[J].中国农村观察,2011(6):2-11,94.
[25]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调研组.浙江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调研报告[J].农业经济问题,2013,34(10):4-9.
[26] 邓大才. 公平还是平均:中国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的基本逻辑——以村庄股权配置为研究对象[J].财经问题研究, 2021(8):3-11.
[27] 孙立平. "关系"、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J].社会学研究, 1996, 11(5):22-32.
[28] 铁锴.熟人社会及其根治的社会政治学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3):75-79.
[29] Bates R H. Contra Contractarianism:Some Reflections on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J].Politics & Society, 1988, 16(2/3):387-401.
[30] Schelling T C. Choice and Consequences:Perspectives of an Errant Economist[M].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
[31]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99.
[32] 郭占锋, 李轶星, 张森, 等. 村庄市场共同体的形成与农村社区治理转型——基于陕西袁家村的考察[J].中国农村观察, 2021(1):68-84.
[33] 马荟, 庞欣, 奚云霄, 等. 熟人社会、村庄动员与内源式发展——以陕西省袁家村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 2020(3):28-41.
[34] 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韦森,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14:92.
[35] 周立, 奚云霄, 马荟, 等. 资源匮乏型村庄如何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基于公共治理说的陕西袁家村案例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21(1):91-111.
[36] Snow D A, Soule S A, Kriesi H. Framing Processes, Ideology, and Discursive Fields[M].New Jersey: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7:47.
[37] 魏海涛.集体行动的形成:一个文化视角的理论模型[J].社会学评论,2019,7(4):75-87.
[38] 董磊明,郭俊霞.乡土社会中的面子观与乡村治理[J].中国社会科学,2017 (8):14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