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陆铭. 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266.
[2] 张露, 罗必良.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从打开城门到开放村庄[J]. 南方经济, 2021(5):1-13.
[3] 陶然. 人地之间:中国增长模式下的城乡土地改革[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22:66.
[4] 刘守英. 中国土地问题调查:土地权利的底层视角[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36.
[5] 盖庆恩, 朱喜, 程名望, 等. 土地资源配置不当与劳动生产率[J]. 经济研究, 2017, 52(5):117-130.
[6] 任鑫, 薛宝贵. 生产要素单向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研究[J]. 人文杂志, 2016(7):49-54.
[7] 亚当·斯密. 国富论[M]. 郭大力, 王亚南,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5:359.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584.
[9] 杨嵘均. 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张力、政策梗阻及其规避[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9(5):24-32.
[10] 宁志中, 张琦. 乡村优先发展背景下城乡要素流动与优化配置[J]. 地理研究, 2020, 39(10):2201-2213.
[11] 龙花楼, 徐雨利, 郑瑜晗, 等. 中国式现代化下的县域城乡融合发展[J]. 经济地理, 2023, 43(7):12-19.
[12] 杜国明, 刘美. 基于要素视角的城乡关系演化理论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8):1298-1309.
[13] 陈磊, 姜海, 田双清. 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J]. 中国土地科学, 2022, 36(9):20-28.
[14] 王向阳, 谭静, 申学锋. 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的理论框架与政策思考[J]. 农业经济问题, 2020, 41(10):61-67.
[15] 李红锦, 张丁山. 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融合的影响研究[J]. 金融经济学研究, 2022, 37(3):146-160.
[16] 钱学森. 论系统工程:新世纪版[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2.
[17] 乌杰. 系统哲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50.
[18] 曹文宏, 李红珍. 新发展理念之结构与功能——基于系统论的分析视角[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21(3):83-90.
[19] 赵志强, 范建刚. 系统论视域下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多重维度、驱动机理与实践路径[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8):45-54.
[20] 谭志雄, 罗佳惠, 韩经纬. 比较优势、要素流动与产业低端锁定突破:基于"双循环"新视角[J]. 经济学家, 2022(4):45-57.
[21] 陆进锋, 仝德, 龙嘉骞, 等. 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与宅基地制度改革:理论逻辑及实现路径[J].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8):2135-2147.
[22] 段锴丰, 施建刚, 吴光东, 等. 城乡融合系统:理论阐释、结构解析及运行机制分析[J]. 人文地理, 2023(3):1-10, 68.
[23] 刘彦随.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 地理学报, 2018, 73(4):637-650.
[24] 杨忍, 张菁, 徐茜, 等. 城乡融合视角下农村闲置建设用地拆旧复垦的资本化效应——以广东省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1):114-123.
[25] 许恒周.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振兴的机理与实施路径[J]. 贵州社会科学, 2021(5):144-152.
[26] 袁方成, 王丹. 全过程联动:迈向共同富裕的新型城镇化[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43(4):10-19.
[27] 陈文胜. 乡村振兴的资本、土地与制度逻辑[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58(1):8-11.
[28] 黄金川, 林浩曦, 漆潇潇. 面向国土空间优化的三生空间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3):378-391.
[29] 文宏, 林彬. 合规性确认:基层政府突破性创新的纵向协同机制——对A区创建城乡融合实验区的考察[J]. 公共管理学报, 2023, 20(2):1-11.
[30] 高帆.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一个基于城乡融合发展的考察[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65(5):1-12.
[31] 刘守英. 建设农业强国的土地制度基础[J]. 中国农村经济, 2022(12):24-29.
[32] 靳永广. 社区主位、市场化运作与全要素经营——对安吉县经营村庄实践的实证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3(4):82-93.
[33] 龙花楼, 张英男, 屠爽爽. 论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J]. 地理学报, 2018, 73(10):1837-1849.
[34] 杨挺, 任旭东, 赵畅, 等. 中国化工产业园区化的驱动机制:基于社会——生态系统框架下的博弈论分析[J]. 中国环境管理, 2019, 11(1):38-46.
[35] 袁方成, 周韦龙.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县域城乡融合的动力机制及其逻辑[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62(6):49-59.
[36] 吴业苗. 居村农民市民化:何以可能?——基于城乡一体化进路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 社会科学, 2010(7):54-62.
[37] 仇叶. 土地开发权配置与农民市民化困境——对珠三角地区农民反城市化行为的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 2020, 41(11):42-54.
[38] 田鹏. 超越城乡的新型城镇化——理论框架、多重逻辑与实现路径[J]. 人口与经济, 2023(4):75-87.
[39] 陈金永. 大国城民:城镇化与户籍改革[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3:165.
[40] 周慧, 刘杨, 周加来. 共同富裕背景下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3(3):44-52.
[41] 许彩玲, 李建建. 城乡融合发展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基于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思考[J]. 经济学家, 2019(1):96-103.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徐选国,杨君.人本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本质、特征及其可能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02):15.
[2]温丙存.日常生活、行政权威与乡村秩序的三重再生产——行政调解的乡村实践逻辑[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15(05):38.
WEN Bingcun.Ternary Reproduction of Daily Life, Administrative Authority and Rural Order: Practice Logic of Administrative Mediation in Rural Areas[J].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2015,15(02):38.
[3]丛茂昆,张明斗.内生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模式选择[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16(03):30.
CONG Maokun,ZHANG Mingdou.Endogenous Urbanization: New Urbanization’s Pattern Choice[J].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2016,16(02):30.
[4]李强,王昊.什么是人的城镇化?[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17(02):1.
LI Qiang,WANG Hao.What is People-Oriented Urbanization?[J].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2017,17(02):1.
[5]杨嵘均.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张力、政策梗阻及其规避[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9,19(05):24.
YANG Rongjun.On the Internal Tension, Policy Obstruction and Evasion of Its Adverse Consequences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J].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2019,19(02):24.
[6]王阳,熊万胜,韩璐瑶.以集体为媒介的城镇化:一种新型城镇化经验——基于嘉善县的个案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23,23(05):119.
WANG Yang,XIONG Wansheng,HAN Luyao.Collective-mediated Urbanization——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Comprehensive Rural Reform in Jiashan Country[J].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2023,23(0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