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谢勇.土地征用、就业冲击与就业分化——基于江苏省南京市失地农民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0(2):65-72.
[2] 刘声.国家应出台法规保障失地农民权益[N].中国青年报,2009-03-14(1).
[3] 姚从容.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与就业安置及社会福利政策趋向[J].贵州社会科学,2008(9):91-93.
[4] 张学英.可持续生计视域下的被征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0(4):86-91.
[5] 陈晨,陆铭.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弱势群体——对被征地农民经济补偿、社会保障与就业情况的考察[J].经济体制改革,2004(1):15-20.
[6] 赵殿国.被征地农民就业与保障:政府的责任[J].中国劳动,2005(6):21-22.
[7] 李富田.失地与失业: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状况调查[J].江汉论坛,2009(2):125-129.
[8] 陆飞杰.对城郊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的思考——以江苏省为例[J].城市问题,2006(3):51-55.
[9] 王晓刚.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困境与安置模式[J].学术论坛,2012(10):124-127.
[10] 翟年祥,项光勤.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的制约因素及其政策支持[J].中国行政管理,2012(2):50-53.
[11] 叶继红.失地农民就业的类型、路径与政府引导——以南京市为例[J].经济经纬,2007(5):115-117.
[12] 张晖,温作民,李丰.失地农民雇佣就业、自主创业的影响因素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16-20.
[13] 陈浩,陈雪春.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分化及特征分析——基于长三角858户调研数据[J].调研世界,2013(7):34-40.
[14] 陈浩,陈雪春,谢勇.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职业分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6):72-79.
[15] 王晓刚.失地农民就业质量评价——以郑州市为例[J].城市问题,2015(7):71-77.
[16] 王晓刚,陈浩.失地农民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武汉市江夏区龚家铺村为例[J].城市问题,2014(1):63-70.
[17] 王轶,石丹淅.失地农民就业质量的演进——基于北京地区的跟踪调查数据[J].经济经纬,2016(4):32-37.
[18] 马继迁,郑宇清.家庭禀赋如何影响就业?——对失地农民的考察[J].华东经济管理,2016(10):116-122.
[19] 聂伟,王小璐.人力资本、家庭禀赋与农民的城镇定居意愿——基于CGSS2010数据库资料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53-61.
[20] 王轶,王琦.新常态背景下特大城市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研究——基于人力资本的视角[J].当代财经, 2016(5):3-11.
[21] Luft H S.The Impact of Poor Health on Earnings[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75(1):43-57.
[22] Lee L F.Health and Wage:A Simultaneo us Equation Model with Multiple Discrete Indicators[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1982(1):199-221.
[23] 彭国胜.人力资本与青年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基于长沙市的实证调查[J].湖北社会科学,2009(10):102-105.
[24] Chambers R, Conway R.Sustainable Rural Livelihoods:Practical Concepts for the 21st Century[R].IDS Discussion Paper,1992.
[25] 金久仁.家庭背景与毕业生职业获得关系的公平性研究[J].教学研究,2009(2):18-22.
[26] Blau Peter M,Otis Dudley Duncan.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M].New York:Wiley,1967.
[27] 杨云彦,石智雷.中国农村地区的家庭禀赋与外出务工劳动力回流[J].人口研究,2012(4):3-17.
[28] 罗竖元.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行为与就业质量[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6-54.
[29] 蔡蔚萍.家庭背景中母亲对子代教育获得和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