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李一平.城郊农民集体维权行动的缘起、方式与机理分析[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3):100-105.
[2] 付翠莲.基于利益表达的农民集体行动——以闽西北J县的林权纠纷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3(8):112-116.
[3] 王国勤."集体行动"研究中的概念谱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31-35.
[4] 陈勋.乡村社会力量何以可能:基于温州老人协会的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12(1):80-87.
[5] 于建嵘.集体行动的原动力机制研究——基于H县农民维权抗争的考察[J].学海,2006(2):26-32.
[6] 应星.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2):1-23.
[7] 刘成良.农民集体行动的动员机制分析——对桂北一个宗族村落的考察[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4):7-15,131.
[8] 应星."气"与中国乡村集体行动的再生产[J].开放时代,2007(6):106-120.
[9] 董国礼,易伍林.农民集体维权行动中的结构与文化——江西田头村维权调查[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6):1-8.
[10] 周生春,汪杰贵.乡村社会资本与农村公共服务农民自主供给效率——基于集体行动视角的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2(3):111-121.
[11] 高庆鹏,胡拥军.集体行动逻辑、乡土社会嵌入与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基于演化博弈的分析框架[J].经济问题探索,2013(1):6-14.
[12] 曾鹏,罗观翠.集体行动何以可能?——关于集体行动动力机制的文献综述[J].开放时代,2006(1):110-123,160.
[13] 魏海涛.集体行动的形成:一个文化视角的理论模型[J].社会学评论,2019,7(4):75-87.
[14]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235.
[15] 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M].赵旭东,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75.
[16] 季中扬.乡土文化认同危机与现代性焦虑[J].求索,2012(4):164.
[17]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0年的华北农村[M].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10-15.
[18] 许烺光.美国人与中国人[M].彭凯平,刘文静,等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234-235.
[19] 王沪宁. 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83.
[20] 钱杭,谢维扬.传统与转型:江西泰和农村宗族形态[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5:29.
[21] 费孝通.乡土中国(修订版)[M].刘豪兴,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66,9,10,50.
[22] 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200.
[23] 理查德·谢弗.社会学与生活[M].9版.刘鹤群,房智慧,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6:139-140.
[24] 王春娟.农民社会资本的缺失与重构[J].中州学刊,2015(4):83-86.
[25] 奥尔森. 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2.
[26] 张颐武. 重视现代乡贤[N]. 人民日报,2015-09-30(007).
[27] 孙立平,郭于华."软硬兼施":正式权力非正式运作的过程分析——华北B镇收粮的个案研究[C]//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1.福州:鹭江出版社,2000.
[28] 毛绵逵.村庄共同体的变迁与乡村治理[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85.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朱蓉蓉,徐之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决策及其文化认同[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16(03):15.
ZHU Rongrong,XU Zhishun.On Farmer’s Decision and Their Culture Identifi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J].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2016,16(04):15.
[2]高晓琴.乡村文化的双重逻辑与振兴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20,20(06):87.
GAO Xiaoqin.The Double Logic and Revitalization Path of the Rural Culture[J].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2020,20(04):87.
[3]曹立,石以涛.乡村文化振兴内涵及其价值探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21,21(06):111.
CAO Li,SHI Yitao.On the Connotation and Value of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J].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2021,21(0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