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徐勇.村干部的双重角色:代理人与当家人[J].二十一世纪(香港), 1997(8):151-158.
[2] 付英.村干部的三重角色及政策思考——基于征地补偿的考察[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29(3):154-163.
[3] 卢福营.论村民自治运作中的公共参与[J].政治学研究, 2004(1):17-23.
[4] 吴毅."双重角色"、"经纪模式"与"守夜人"和"撞钟者"——来自田野的学术札记[J].开放时代, 2001(12):114-117.
[5] 吴毅.双重边缘化:村干部角色与行为的类型学分析[J].管理世界, 2002(11):78-85.
[6] 龚春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村干部角色及"无为之治"——以赣东D镇乡村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5(3):27-33.
[7] 林尚立.公民协商与中国基层民主发展[J].学术月刊, 2007, 39(9):13-20.
[8] 贺雪峰.论半熟人社会——理解村委会选举的一个视角[J].政治学研究, 2000(3):61-69.
[9] 唐京华.村干部选举"共谋"行为及其对村庄治理的影响——基于山东省S村换届选举的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 2019(3):97-108.
[10] 安永军.关系吸纳制度:寡头治村与基层民主的变异[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5):137-143.
[11] 王黎.寡头治村:村级民主治理的异化[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8(6):121-129.
[12] 孙琼欢.村委会选举中的派系竞争策略——以浙江省T村村委会选举为例[J].学习与探索, 2009(2):73-75.
[13] 贺雪峰.农民行动逻辑与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J].开放时代, 2007(1):105-121.
[14] 吴思红.村庄派系的缘起、演变与功能——以浙江成化村为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9(1):65-68.
[15] 郭冉.新中国成立70年人口流动的社会变迁[J].河南社会科学, 2019, 27(9):97-106.
[16] 王培安.把握新时代人口流动趋势推动流动人口研究繁荣发展[J].人口研究, 2019, 43(2):3-5.
[17] 杨春娟.村庄空心化背景下乡村治理困境及破解对策——以河北为分析个案[J].河北学刊, 2016, 36(6):204-208.
[18] 渠敬东, 周飞舟, 应星.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 2009(6):104-127.
[19] 杜姣.技术消解自治——基于技术下乡背景下村级治理困境的考察[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0(3):62-68.
[20] 王海娟, 贺雪峰.资源下乡与分利秩序的形成[J].学习与探索, 2015(2):56-63.
[21] 陈锋.分利秩序与基层治理内卷化资源输入背景下的乡村治理逻辑[J].社会, 2015, 35(3):95-120.
[22] 金江峰.服务下乡背景下的基层"治理锦标赛"及其后果[J].中国农村观察, 2019(2):123-133.
[23] 周振超, 张金城.职责同构下的层层加码——形式主义长期存在的一个解释框架[J].理论探讨, 2018(4):28-33.
[24] 符平."嵌入性":两种取向及其分歧[J].社会学研究, 2009, 24(5):141-164.
[25] 桂华. 圣凡一体:礼与生命价值[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13.
[26] 李永萍.家庭转型视野下农村老年人危机的生成路径[J].人口与经济, 2018(5):62-73.
[27] 夏柱智, 贺雪峰.半工半耕与中国渐进城镇化模式[J].中国社会科学, 2017(12):117-137.
[28] 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M]. 2版.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29] 费孝通.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 20(3):7-16.
[30] 夏柱智.嵌入乡村社会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对H镇38例返乡创业者的深描[J].中国青年研究, 2017(6):5-11.
[31] 钱民辉.教育真的有助于向上社会流动吗——关于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 2004(4):194-200.
[32] 冯小.陪读:农村年轻女性进城与闲暇生活的隐性表达——基于晋西北小寨乡"进城陪读"现象的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 2017(12):6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