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刘灵辉,向雨瑄.无地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策略研究[J].中州学刊,2021(1):46-53.
[2] 姚志.中国农村人地矛盾:未现之谜与二轮延包处置思路[J].经济体制改革,2021(6):77-83.
[3] 龚启圣,刘守英.农民对土地产权的意愿及其对新政策的反应[J].中国农村观察,1998(2):20-27.
[4] 徐旭,蒋文华,应风其.农地产权:农民的认知与意愿——对浙江农户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 2002(12):36-43.
[5] 陶然,童菊儿,汪晖,等.二轮承包后的中国农村土地行政性调整——典型事实、农民反应与政策含义[J].中国农村经济,2009(10):12-20.
[6] 丰雷,蒋妍,叶剑平,等.中国农村土地调整制度变迁中的农户态度——基于1999—2010年17省份调查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13(7): 44-58.
[7] 郑志浩,高杨.中央"不得调地"政策:农民的态度与村庄的土地调整决策——基于对黑龙江、安徽、山东、四川、陕西5省农户的调查[J]. 中国农村观察, 2017(4):72-86.
[8] 李俊.农村土地调整的实践逻辑与法律回应[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31(6): 65-73.
[9] 姚洋.集体决策下的诱导性制度变迁——中国农村地权稳定性演化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 2000(2):11-19.
[10] 许庆,章元.土地调整、地权稳定性与农民长期投资激励[J]. 经济研究, 2005,40(10): 59-69.
[11] 黄季焜,冀县卿.农地使用权确权与农户对农地的长期投资[J].管理世界,2012(9):76-81.
[12] Banerjee A V, Gertler P J,Ghatak M. Empowerment and Efficiency: Tenancy Reform in West Bengal[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2,110(2): 239-280.
[13] 高叙文,方师乐,史新杰,等. 农地产权稳定性与农地生产率——基于新一轮农地确权的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21(10): 24-43.
[14] 姚洋.农地制度与农业绩效的实证研究[J]. 中国农村观察, 1998(6): 3-12.
[15] 房绍坤.承包地调整的制度逻辑与解释适用[J].法治研究,2021(5):65-74.
[16] 刘锐.基于乡村振兴的承包地制度供给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2,26(1): 87-94.
[17] 姚志.二轮承包到期后农地调整的理论逻辑与社会影响[J].现代经济探讨, 2021(1):104-112.
[18] 陈义媛,甘颖.土地调整的政治逻辑:对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再思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19(2):102-111.
[19] 杜姣.农地调整的治理内涵——基于山东S镇的考察[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17(4):110-118.
[20] 桂华.农民地权诉求与农地制度供给——湖北沙洋县"按户连片"做法与启示[J].经济学家, 2017(3): 90-96.
[21] 冯华超,卢扬,钟涨宝.论土地调整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兼论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1):10-17.
[22] 冀县卿,钱忠好.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40年——变迁分析及其启示[J].农业技术经济, 2019(1): 17-24.
[23] 张红宇.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制度绩效:从实证到理论的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 2002(2): 21-33.
[24] 丰雷,蒋妍,叶剑平.诱致性制度变迁还是强制性制度变迁?——中国农村土地调整的制度演进及地区差异研究[J].经济研究,2013,48(6):4-18.
[25] 赵阳.对农地再分配制度的重新认识[J].中国农村观察,2004(4): 22-30.
[26] 张红宇,李伟毅.人地矛盾、"长久不变"与农地制度的创新[J].经济研究参考, 2011(9): 33-47.
[27] 曹丹丘,周蒙.土地承包权退出:政策演进、内涵辨析及关键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21(3):17-27.
[28] 丰雷,叶剑平,蒋妍,等.中国农村土地调整的时序变化及地区差异——基于1999—2010年17省调查的实证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1,25(5):14-22.
[29] 叶剑平,蒋妍,罗伊·普罗斯特曼,等. 2005年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调查研究——17省调查结果及政策建议[J].管理世界, 2006(7): 77-84.
[30] 杨学成,赵瑞莹,岳书铭.农村土地关系思考——基于1995—2008年三次山东农户调查[J].管理世界,2008(7):53-61.
[31] 叶剑平,丰雷,蒋妍,等. 2008年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调查研究——17省份调查结果及政策建议[J]. 管理世界, 2010(1): 64-73.
[32] 仇童伟,罗必良."好"的代理人抑或"坏"的合谋者:宗族如何影响农地调整?[J].管理世界,2019(8): 97-109.
[33] 姚洋.中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J]. 中国社会科学, 2000(2): 54-65.
[34] 毛丹,王萍.村级组织的农地调控权[J].社会学研究,2004,19(6):41-51.
[35] 聂建亮,钟涨宝.庇护与坚持:农地调整的存续逻辑——基于对湖北邢村的个案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6):74-83.
[36] 焦芳芳,贾志宏,刘启明.农户土地诉求变迁与对其政策回应的探讨——基于豫西三个村实践的考察[J].农村经济,2020(9): 59-66.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贺雪峰.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优势[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17(03):1.
HE Xuefeng.On the Advantages of Rural Land Collective Ownership[J].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2017,17(02):1.
[2]贺雪峰.如何再造村社集体[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9,19(03):1.
HE Xuefeng.How to Recreate Village Collective Organization[J].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2019,19(02):1.
[3]唐浩,张聪.土地制度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挑战与思路[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22,22(04):34.
TANG Hao,ZHANG Cong.How does Land System Cope with Ageing of Rural China?[J].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2022,22(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