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1:81.
[2] 郭旭红, 武力. 新中国城乡关系的理论与实践[J].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22, 29(3):108-122.
[3] 刘守英, 王一鸽.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中国转型的乡村变迁视角[J]. 管理世界, 2018, 34(10):128-146.
[4] 陈辉. 半城半乡:西部农民新三代家庭的离散性与弹性——基于关中A县B村调研[J]. 社会科学辑刊, 2022(5):63-71.
[5] 王跃生.制度变革、社会转型与中国家庭变动——以农村经验为基础的分析[J].开放时代,2009(3):97-114.
[6] 何晓龙. 国内学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失衡研究述评[J].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21, 30(5):101-113.
[7] 毛伟, 朱祥磊. 新时代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的优化策略[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0, 22(2):166-171.
[8] 傅才武,刘倩.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失衡背后的体制溯源——以文化惠民工程为中心的调查[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47-59.
[9] 罗哲, 唐迩丹.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结构转型:从"城市文化下乡" 到"乡村文化振兴"[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6(5):129-135.
[10] 李少惠,崔吉磊.论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生机制的构建[J].经济体制改革,2007(5):175-178.
[11] 李少惠,王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社会化的模式构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2):44-48.
[12] 杨嬛,黄雅奥,王家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协同治理机制与效能研究——基于H省X县的实证分析[J].图书馆,2021(6):35-43.
[13] 陈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碎片化问题研究——以整体性治理为视角[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8):5-10.
[14] 傅才武,王文德.农村文化惠民工程的"弱参与"及其改革策略——来自全国21省282个行政村的调查[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46(5):54-73.
[15] 王家合, 杨硕, 杨德燕, 等. 县域政府购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的空间差异——以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为例[J]. 经济地理, 2021, 41(1):165-172.
[16] 耿达.公共文化空间视角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思想战线,2019,45(5):137-146.
[17] 李金龙,刘巧兰.话语赋权: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供给的基本保障[J].图书馆建设,2018(10):23-31.
[18] 游祥斌,杨薇,郭昱青.需求视角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基于H省B市的调查[J].中国行政管理,2013(7):68-73.
[19] 吴理财,夏国锋.农民的文化生活:兴衰与重建——以安徽省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07(2):62-69.
[20] 孙晓宁, 甄瑾慧. 农村居民数字贫困成因、状态及其关系结构研究——基于山西省晋中市的田野调查[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22, 48(3):112-129.
[21] 杨芳,王晓辉.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契合作用机理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J].图书与情报,2021(1):62-69.
[22] 姜雯昱,曹俊文.以数字化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供给:实践、困境与对策[J].求实,2018(6):48-61.
[23] 徐勇. 中国家户制传统与农村发展道路——以俄国、印度的村社传统为参照[J]. 中国社会科学, 2013(8):102-123.
[24] 文军.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55-61.
[25] 刘守英,程国强,等.中国乡村振兴之路:理论、制度与政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15.
[26] 李培林.乡村振兴和逆城镇化[J].中国乡村发现,2022(2):6-9.
[27] 白美妃. 撑开在城乡之间的家——基础设施、时空经验与县域城乡关系再认识[J]. 社会学研究, 2021, 36(6):45-67.
[28] 吕德文."一家两制":城乡社会背景下美好生活的实践逻辑[J].探索,2021(5):115-124.
[29] 夏柱智, 贺雪峰. 半工半耕与中国渐进城镇化模式[J]. 中国社会科学, 2017(12):117-137.
[30] 何晓龙,韩美群.农村公共文化供需空间壁垒及其治理转向[J].图书馆论坛,2022,42(11):24-32.
[31] 张志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农民自主供给[J].科学社会主义,2016(5):79-84.